杨锐:从本地小贩中心 看中国医疗资源配置

时间:2022-07-14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中国聚焦

冠病疫情之前,曾在中国参加过几场医院院长论坛,关于医疗管理、医疗资源配置,听到一些蛮新鲜有趣的提法,如“猛虎下山、猴子上树”“医疗发展上天入地”“恐私症”(编按:惧怕民办)等。上述提法反映医院积极进取、力争全面发展的思路和愿景。在中国医改正深入推进的现今,笔者想通过新加坡的小贩文化,结合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对中国医疗服务提供方,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公立医疗服务,在定位、发展以及相互协作方面,展开一些论述。

长期以来,中国医疗服务的现状是:一线二线城市综合性大医院人满为患,为满足患者需求,大医院不断扩建。而医院越大病人也越多;病人越多医院越要扩建。如此循环,医院累并快乐着。一方面,“巨无霸”型的综合大医院在一线二线城市星罗密布,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社区及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不断萎缩。一方面,人们天天面对着、谈论着医疗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医疗资源在众多大医院又存着巨大的浪费:小病看专家、平均住院日难以降低、床位周转慢。

本文开头的提法正是这一状况,特别是大医院发展状况的生动写照。

新加坡没有一家病床数量超过2000张的医院,不论公立还是私立。这似乎让新加坡的医院面对中国医院时感到汗颜,即使是历史悠久的中央医院也如此,但并没有妨碍它成为全球排名第三的顶尖级医院(美国《新闻周刊》2019年3月“全球最佳十大医院排名”)。新加坡建立了良好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让百分之百的常见病、慢病康复留在社区医院、疗养院和家庭诊所。这既确保了患者看病便捷,又让社区医院、护理院和家庭诊所得到应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像中央医院、国立大学医院这类大医院,由于无须应付众多的常见病和慢病康复,得以集中精力研究和攻克一些疑难病、发展高精尖医疗技术。私立医疗服务在新加坡,既是公立医疗服务的有力补充,让那些有经济能力的病人得到更快捷更优质的服务,又与公立医疗服务形成竞争,让公立医院不敢懈怠。

一谈及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相信中国很多医疗同仁都会头疼,认为这是一项宠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家医院力量能及。事实诚然如此,却也不尽然。医疗资源的合理及有效配置,既事关政府顶层设计,在笔者看来与医院发展的理念和价值观也密不可分。任何改革,既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这让笔者联想到新加坡的小贩文化。

小贩文化是新加坡特有的饮食文化,在2020年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小贩中心是新加坡人最寻常的饮食场所,遍布各个角落,在很大程度上呈现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大到国家总理、名人富贾,小到上班族和一家老小,很多人都在这里解决一日三餐。

笔者留意到,每个小贩中心都有基本相同的“配置”:有卖水的摊位(咖啡、奶茶等饮品)、饮食摊位(有中餐、西餐、马来餐、印度餐,面食、米饭、包点等)、甜品摊位、水果果汁摊位等。小贩中心的规模有大有小,另外有依附在组屋范围内的更小规模的咖啡店。但不论大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售卖的东西绝不冲突,大家像事先商量好似的,差异化经营。

于是,小贩中心规模越大,售卖的食物品种就越多;而品种越多人流量也越大,大家的生意就越红火。小贩中心众多摊位的“配置”,相信是小贩自觉自愿相互配合和补充的结果。这即是资源配置:各自在寻求差异化经营的过程中让产品丰富,让人流增加,最终实现了共赢。这是一种放弃争王争霸、寻求差异化经营、定位优势与特色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医疗服务的发展亦如此。

新加坡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论大小也无论公私,正是这样一个大小补充、公私配合的良性运行体系,不同的医疗机构共同织就一张全面的、丰富的、便捷的、有序的、精细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人不论大病还是小病、贫穷还是富有,都可以方便地在这张网络中,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医疗服务。这既与政府的顶层设计有关,也与医疗机构各自的发展理念以及市场调节相关。

追求十全十美的全面发展,或许是中国长期以来固有的思维模式,很多医院虽然都有自身的特色或长项专业,却总是念念不忘“补齐短板”。其实,着眼于已有的特色与长项,纵深发展,或许才容易更上层楼,成为某一领域的“独孤求败”。这未必是坏事。正如在一次医院管理论坛上,来自广东省与河南省的医疗管理专家,对一些医院的发展思路所做的点评:妇幼保健院应该强化妇幼保健的定位,而不必非要和妇产科分一杯羹;以心血管为特色的医院,正确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强化本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向脑血管等相关领域迈进,而不是在陌生的肾移植领域扩大版图,如此等等。

大医院的发展如此,基层医院也一样。大医院自有大医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基层医院不必非要向大医院看齐,去争好医生和好设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基层医院其实可以平心静气地面对自己的现实,立足于康复、护理和疾病预防,同样可以做得风生水起。

中国的医疗市场正迎来一个重组和升级发展的大时代,此时最重要的或许是发展理念的更新。猛虎不必下山,猴子原本就应该在树上。大医院甩掉包袱后,正可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在疑难杂症和高精尖医疗科技方面大展宏图。基层医院“入地”深耕细作,也定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每一家医院都找准定位,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而不去追求“巨无霸”式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为其他医院留下发展空间,何乐而不为?

如此,竞争变成合作,排斥变为互补。当每家医院都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做精时,一个丰富、优质而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也就形成,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相信也将水到渠成。而“恐私”就更加不必了,因为解决和满足全民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医疗服务,单凭政府力量远远不够,让私立医疗服务成为补充与竞争,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以一个关于犹太人开汽车加油站的段子为本文作结。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汽车加油站,生意红火。另一个犹太人见状,便在这加油站旁开了一家便利店。于是两店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大家都赚了。创新与合作是现今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唯有立足特色和寻求差异化发展,才能把市场的蛋糕做大,实现共赢。

作者是新加坡睿意健康国际联盟董事

睿意医疗管理国际学院院长

小贩中心众多摊位的“配置”,是相互配合和补充的结果。在寻求差异化经营的过程中让产品丰富,让人流增加,最终实现了共赢。这是一种放弃争王争霸、寻求定位优势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医疗服务的发展亦如此。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