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河南村镇银行事件警示

时间:2022-07-13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京腔新韵

“赋红码”闹剧刚过去仅一个月,中国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又引爆新一波舆情。

本月10日,上千名来自中国各地的存户聚集在中国银行郑州支行外,拉起“反对权力任性”、“没有存款,就没有人权”等横幅,为自己讨公道;维权者还高喊口号,要求中国高层“查河南”。

当地政府派出大量警力到现场,一些身着白衣的不明身份人员试图强行驱散维权者,现场爆发激烈的冲突。视频显示,一些维权的民众在混乱中被拖拽、推搡,甚至遭到拳打脚踢。

一名苦主星期一(7月11日)把这些视频发到我的邮箱中,电邮里写道:“现在回看都掉眼泪,真的是投诉无门。真心希望事件最后能得到公正合理合法的解决。”

冲突发生后,中国官媒一如既往噤声,互联网上相关的词条也被快速删除。电话联络写电邮给我的苦主,他感慨,“赋红码”闹剧发生后,河南官方不仅没有拿出解决方案,还在千方百计阻挠合理的维权,让他越来越没有信心。

矛盾进一步激化,相关部门总算在压力下采取行动。当晚,河南许昌市警方通报查案进展,强调侦办工作正有序推进;河南金融监管部门也出面称,将在近期公布处置方案。一天后,河南银保监局、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宣布,对四家河南村镇银行客户分类分批开展先行垫付。

虽然首批垫付方案只面向5万元以下的存户,但在取款难事件发生近三个月后,焦头烂额的苦主们至少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中国村镇银行数量不少,据银保监会数据,截至2021年末,各地有1600多家这类机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36%左右。这些处在金融系统末梢的小型金融机构,如果监管薄弱、审核不规范,很容易发生金融风险。这几年,原本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村镇银行,也通过互联网平台把触角伸到全国各地,一旦发生“爆雷”,波及的范围恐怕绝不限于村镇和小城市。

综合不同的媒体报道,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涉及的金额大约300亿元(人民币,下同,62亿新元)至400亿元。受影响的苦主来自全国各地,人数达40万,当中不少人存了自己的全部身家。有舆论也担忧,河南村镇银行的问题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这起事件背后,有很多问题待解答。河南村镇银行的存户,无法取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实际控制这几家银行的企业和犯罪团伙是什么来头,为何能明目张胆地打着储蓄的旗号诈骗?当地监管部门是否负起了监管责任,有没有失职?这当中是否存在政商之间不正当的利益输送?

存户的维权行动,三番五次遭到阻挠,仅仅是因为个别地方官员出于维稳而采取的行动?这些官员要维护的是社会稳定,还是自己的乌纱帽,又或者是与他们有利益关系的犯罪分子?

这起事件的吊诡之处也在于,官方竭力维稳,希望平息风波,事情反而越闹越大,让社会更不稳定。

先是上个月,前往郑州维权的存户被毫无预警地“赋红码”,成为恶性舆论事件。疫情之下,人们对层层加码的防疫已经十分痛恨,防疫工具还被为所欲为的权力滥用,成为限制人们自由流动的维稳工具,难怪舆论会怒火中烧。匪夷所思的“赋红码”,已经让当地政府的形象蒙受一次损伤,但取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存户在时隔一个月后再次成为维稳对象。

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维稳是各地政府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河南村镇银行存户的维权行动,直接触碰了地方官员的敏感神经。然而,无论是滥用“红码”,还是暴力驱散维权者,最后的结果只是进一步激化矛盾,与维稳的目标背道而驰。

有中国舆论提醒,如果这起事件处理不慎,利益受损存户与村镇银行和涉嫌违法犯罪者的矛盾,可能会转化为与政府和执政党的矛盾。

在稳定高于一切的治理思维下,中国官方一向对社会维权、群众上访高度敏感,人员聚集的大规模群体性维权活动,被视作是对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挑战。官方多年来也投入大量资源,设法减少维权和上访事件。河南村镇银行事件显示,如果不实实在在地从根源解决矛盾,回应民众的诉求,而只诉诸于粗糙和高压手段,甚至采取违法违规的做法,把提出合理诉求的民众当成防范对象,维稳反倒可能成为“不稳”的因素。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