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社论
前些日子,台湾副总统赖清德前往台南成功大学参加讲座,当场电子民调询问学生未来志向,选项包括从事专业职业(例如医师、工程师、会计师)、创立事业(如张忠谋)、公职体系、积极从政、从事学术工作及躺平族。现场竟有高达四成二的学生选择当“躺平族”,令赖清德相当意外。由于成大学生一直是受企业雇主青睐的对象,此一结果引起各界关注。
什么是躺平族?根据维基百科,躺平是2021年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网络词语。指199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人在经济下滑、社会阶层固定导致阶层流动困难,出于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失望,“与其跟随社会期望坚持奋斗,不如选择‘躺平’,无欲无求”的处事态度。
躺平族表现出的现象包括“不买房、不买车、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小孩、低水平消费”和“维持最低生存标准,拒绝成为资本家赚钱的机器和被资本家剥削的奴隶”。这也是中国大陆年轻人对大环境的一种无声抗议。
由于躺平主义在大陆网络上引发热议,除了官方媒体对躺平现象有所批判之外,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更进一步在中央财经会议中强调,“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因此,“要在高品质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避免‘内卷’、‘躺平’。”
大陆所谓的共同富裕是指“在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希望做到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合理调节高收入群体,取缔非法收入,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亦即在均富的基础上,提高中产阶级的比重。
在作法上主要是透过“三次分配”来达成共同富裕。其一是初次分配:透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例如调高最低工资,以及鼓励劳工组成工会,提供劳工更多制度性的保障。其二是再分配:透过政府调节进行的分配,如税制检讨、确保高收入者承担最终主要税负、低收入者税负低;逐步提高包括社会保险、抚恤金、养老金、失业补助等各类费用,以强化民众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抑制房价及其他补助措施,让收入较低民众逐步往中等收入移动。第三次分配则是基于自愿,在道德影响下的捐赠行为。基于贫富差距过大,透过前两次分配恐怕还是很难达成目标,亟需以企业和个人为参与的第三次分配来帮助实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标,一方面鼓励公益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透过税制调整,增加企业或个人慈善捐款的抵税。另透过遗产法的实施,课征遗产及赠与税。
以上的这些举措都有KPI,预计将分三阶段完成,目标2025年时,年收入10-50万人民币,目前约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到8亿;2035年人均GDP由2021年的1万美元增长到2.5万美元;2050年时,人均GDP由2035年的2.5万美元增长到5万美元。
回到台湾,从前述赖副总统对成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或许其中有些是学生搞笑或轻佻的回应,但年轻人的躺平现象显然并非对岸的专利。事实上,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中产阶层逐渐消失,以及阶级固化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的挑战。中国大陆在其特殊的体制下,为了“维稳”提出其可能的解方,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台湾,也应努力塑造一个让年轻人“只要愿意拼,就有机会赢”的环境,这是政府与产业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