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係的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Paul Kennedy)是《大国的兴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一书的作者。该书在1987年出版后,迅速成为风靡世界的畅销书,在中国也不例外。重提此书的原因是,由于在中领导人主政下的中国所展现的策略与态势,与书中所讨论的内容愈来愈相似。
在该书中,肯尼迪分析了近500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进而揭示了“大国兴衰的规律”。在书中,他指出大国的兴起,是起于经济和科技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而大国之衰,则衰于特别是军事方面的过度延伸(overstretch),国际生产重心转移,以及因而造成的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俄罗斯的前身——苏联——便是一个例子。
中国近年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并强调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肯尼迪在该书揭示的大国兴衰规律,看来值得我们以一种理智、谦虚的眼光来审视中国是否出现了他提到的过度战略扩张现象。
也就是说,以中国目前在经济和人才方面的实力,在直面其当前的经济结构升级改造、推展“中国製造2025”规划、应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挑战,以及要解决诸如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医疗制度改革和就业等国内问题的同时,其经济是否可以提供足够的实力作为后盾,支撑其对外推展的诸如“一带一路”、南海军事基地化、构建多个航母战斗群,以及向外太空延展军事科技实力等重大举措。不要忽略的是,一个航母战斗群所需的不仅是建造费用,还包括长期的维修、保养、升级改造和庞大人员编制及持续培训。
此外,在当前“一带一路”起航之际,中国政府已提出构建“冰上丝绸之路”的新设想,目的包括打通北极新贸易航道,连接欧洲、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与特别是俄罗斯等北极圈国家开拓当地天然资源。
当然,不能忽略的是,中国目前面对急速人口高龄化,劳动人口减少和每名劳动者将要抚养的年长者平均人数增加等因素所造成的个人、家庭和国家财政压力。在此之上的还有推展其他世纪工程如建设雄安新区、京津冀区域合作、长三角区域合作、海南自贸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面对的经济和人才压力。
与此同时,为了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中国还表示希望进一步参与全球治理,重建全球治理的领导权,积极推展秩序重组,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金融方面,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所见包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鼓励先进国家增加其国家储备中的人民币额度,以及转变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G20(20国集团)等国际金融治理制度和规则制订话语权。在某些情况下,中国还会“另起炉灶”,创立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
意识形态领域的战略延伸
中国的战略扩张还展现于其急需重构的意识形态领域。西方民主国家的合法性建立在选举之上,但当前中国所走的政治道路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意识形态能否助其提高执政合法性显得尤其重要。亦因此中国重拾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义下,对马克思主义作新演绎。与此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名义下,对儒家、法家以至秦朝的单一制和大一统思想作出新解读,以服务当前政治和政策需要。当然,与此相关的还包括在全球各地兴建孔子学院,输出中国文化。
归根到柢,按肯尼迪说法,最根本的仍是中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能否提供充足实力,在今天和可见未来支撑上述世纪工程和举措。诚然这问题不易回答,但却不能迴避。有迫切性的同时,更不能寄望靠迅勐经济增长将问题稀释和冲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