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内需疲弱之际,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引起部分东南亚国家担忧廉价的中国商品涌入及中企大规模出海,可能进一步冲击当地经济。专家呼吁亚细安成员国采取应对措施,以保障本地企业及市场稳定。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星期六(2月1日)签署行政令,宣布从星期二起将在现有的关税基础上,对中国商品额外征收10%关税。中国随即宣布从下星期一(10日)起,对美国实施反制措施。
有分析认为,中美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就关税问题达成协议。在这一轮贸易战中,东南亚国家可能进一步成为中国廉价商品转移的主要市场。
泰国前副首相素拉吉星期一(3日)在朱拉隆功大学演讲时,促请政府尽快想出对策。他说,一旦美国提高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中国的货物无疑会被转移到其他国家售卖,而泰国可能是目的地之一。“政府须想好如何处理,是抵抗或准许。”
素拉吉敦促政府设立跨部门专职委员会,统一口径与美国谈判,或与亚细安国家合作,掌握谈判筹码。
他说:“国家层面的统一行动相关重要,需要政府机构和私营企业共同努力。如果泰国的谈判能力不足,就应与湄公河流域的邻国结盟;如果仍不够强大,就必须亚细安10国进行合作。”
据彭博社报道,为了避免受到美国的贸易制裁,泰国政府正考虑进口更多美国商品来缩小两国之间的贸易差距,并希望利用这一点与美国谈判。目前,泰国政府已要求泰国石化公司向美国加购至少100万吨市值约2亿美元(约2亿7068万新元)的乙烷(ethane)。
马国计划加强反倾销法令 遏制廉价中国商品涌入市场
事实上,东南亚各国政府,包括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在评估美国新一轮关税措施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一些国家也在权衡是否也提高关税,或对某些商品设置限额,以防止外国商品倾销至本地市场。
马国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日前指出,由于中国国内需求疲软,中国商家正在往其他地区寻找机会。马国政府计划加强反倾销法令,以遏制廉价中国商品涌入马国市场。
马国资深财经分析员蔡兆源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和商品已逐步向东南亚转移,新一轮关税措施将加剧这个趋势。
蔡兆源分析说,中国经济放缓、内需疲弱,推动中企出海。“除了廉价商品的涌入,近年许多中国企业也将生产据点转移至东南亚,涵盖餐饮、建筑及服务业。由于本地企业在成本上难以跟中企竞争,往往面临亏损。”
他认为,过去20年来全球倡导自由贸易,但随着局势变化,马国及亚细安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护本土企业。
马国拉曼大学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受访时说,东南亚各国应严格执行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确保至少20%的产品增值及生产在本地完成。
黄锦荣指出,许多进入东南亚的中资企业依赖中国工人、承包商及材料,这不仅没有带来任何溢出效应,反而蚕食本地市场。“即使这在数字上有助于贸易盈余,但缺乏实质经济效应,甚至可能加剧与美国的贸易战风险。”
他认为,随着地缘经济加剧导致全球生产线转移,东南亚应抓紧外资流入的机遇,确保外国企业与本地企业建立产业链的合作,并促进技术转移等实质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