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摩根非常肯定,就是没烧。
她说:“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设法澄清这个迷思。”
她显然感到这个象征符号喧宾夺主,把当年那场抗议的严肃意义变成了琐碎的花边。
回到1968年的美国小姐评选,对“女性美”有很具体的规定。
诸如参赛佳丽必须是“健康的白种人”之类的规定早在1940年代就已经被废除,但从来没有选出过一个有色人种的美国小姐。
“垃圾桶”抗议活动的新闻稿上写道:“从1921年初创开始,就没有一名黑人进入过选美大赛的决赛。也没有来自波多黎各、阿拉斯加、夏威夷的,或者墨西哥裔美国人进入决赛。而且,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美国小姐——美国印第安人。”
当年抗议美国小姐选美大赛,组织者在新闻稿里列出的10条“罪状”之一就是种族歧视。
“罪10条”里第4条涉及“针对消费者的诈骗把戏”,称美国小姐就是”选美赞助商的行走的广告“。
抗议清单上的第8条,“平庸宝座上无关紧要的王冠”。
“美国小姐代表了女性被认为应该的样子:软弱无助、平淡乏味、不问政治。如果个子、体重超过或低于男人定的标准,选美就算了吧。”
摩根说,“垃圾桶”抗议本来应该是“欢乐多于刻薄”,但回头看,她认为有些地方可以改进。
“我们对选美佳丽的批评指责太多。归根结底,她们也就是想走捷径的劳工阶层的女性。“
那年夺得美国小姐桂冠的是18岁的朱迪丝·纳什(现在叫朱迪丝·福特),来自伊利诺斯州。
她2014年接受《西北季刊》采访时承认,“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选美。有人曾对我说,那就是赛牛,说我被盘剥利用了。但美国小姐比赛的目的是为女性作宣传,为她们提供只有参加选美才可能获得的机会和奖学金资助。”
纳什后来用美国小姐赢得的奖金上大学,获得了物理专业文凭。
她说:“对我来说,参加美国小姐选美的经历极其有益。”
50年后的今天,妇女权益再度成为美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女性大游行”和#MeToo运动不断占据报刊头条。全国各地参加竞选的女性人数之多前所未闻。
摩根说,形势好得一塌糊涂,语言无法形容。
“这些女性以前从来都不热衷于政治。她们大都是家庭主妇、教师、收银员、打包装袋的人。她们忍无可忍,他们说‘受够了。’”
那么,今天如果有一个“垃圾桶”,摩根会把什么扔进去呢?
她答:“所有的宗教象征和符号,因为它们都代表着男性主宰。”
“我想到很高的高跟鞋和塑身内衣——那基本上就是古代的紧身胸衣——还有充满暴力的色情刊物。我还会把鸦片之类的毒品和节食药片扔进去。
“我骨子里是个诗人。符号象征和比喻,我深谙它们的力量,深谙’自由垃圾桶‘的力量。”
"巾帼百名"是什么?
BBC巾帼百名每年都会提名100名来自全球各地深具影响力及鼓舞人心的女性。今年我们向她们提出挑战,尝试解决现代女性面对的四大问题:"玻璃天花板"(女性仕途上遇到的障碍)、女性识字率、女性街头被侵犯、运动的两性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