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历来是中朝贸易的重要口岸,经丹东过境的货物量估计占中国对朝贸易总量60%以上,当地边贸公司近年来已壮大到大大小小数百家。
“做边贸的什么都跟朝鲜人换,有人还用五袋米换了个朝鲜老婆,后来在吉林办了个假身份,一直住在丹东。”边贸的故事犹如丹东人的集体记忆,随便找一个本地人,都能滔滔不绝地给你讲上一段。
约有240万人口的丹东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距离平壤大约200公里。这座依托中朝边贸起家的边境城市,历来是中朝贸易的重要口岸。据估计,经丹东口岸过境的货物量约占中国对朝贸易总量60%以上。
丹东的中朝边贸从1990年代发展起来,边贸公司从一开始的零星几家,壮大到近年来大大小小数百家。物物交换是中朝边境最初的边贸形式,早年有人为了把衣服等纺织品运送到朝鲜,穿着四五件外套过境。
在丹东和朝鲜人做边贸的商人中,很大一部分是具有语言优势的朝鲜族。业务做得好的边贸商人一般在朝鲜权贵阶层都有很强的人脉,甚至在朝鲜有当官的亲戚,他们去到当地会受到贵宾般的礼遇。
1990年代靠捐粮 换取朝方经商通行证
同朝鲜做边贸生意还得靠一份情谊。一名从事边贸生意多年的朝鲜族商人透露,1990年代朝鲜陷入饥荒肆虐的“苦难行军”,他曾向朝鲜捐赠大量粮食,换来朝鲜官方发的一张证书,成为他后来到朝鲜做生意的“敲门砖”。
“朝鲜人还是重情的,拿着这张纸到朝鲜很管用。你在他们困难的时候帮过他们,他们会记得。”
人脉不够强的则做“灰色生意”,鸭绿江上的走私活动一般在晚上进行,运往朝鲜的是粮食、烟酒、建筑材料等,换回的是生铜、海鲜等。2010年还曾发生从事非法边贸的丹东人遭朝鲜边防枪击的事件。
边贸生意多年来存在于丹东人的视线中,但很多时候又悄悄进行。过去几年中朝关系陷入低谷、国际社会加强对朝制裁,长期游走于黑白之间的边贸商人变得更加谨慎,要在丹东找到这些边贸商人非常不容易。
制裁限令下 不乏铤而走险商人
一名熟悉丹东政商界的人士告诉《联合早报》,虽然中国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对朝鲜进行制裁,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铤而走险的边贸商人还是有门道把受限的物品运到朝鲜。“做边贸的商人中,走钢丝的太多,面对陌生人都会很小心……特别是那位被抓进去之后,大家都怕。”
他口中的“那位”就是曾经在当地家喻户晓的丹东首富马晓红。这名拥有过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等光环的商人,曾是丹东知名中朝合资酒店柳京酒店的中方投资者,更是中朝边贸刀锋的嗜血赌徒。
2016年9月,马晓红因“在贸易活动中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被逮捕,虽然官方没有披露更多消息,但外界盛传,由她创立的丹东鸿祥实业多年来从事向朝鲜走私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
马晓红被捕前曾说:“我愿意为朝鲜事业粉身碎骨,与政治因素无关。在朝鲜发展事业是一种冒险。”
用冒险形容中朝边贸一点也不为过,任何朝鲜局势的风吹草动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利益或亏损。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社会向朝鲜实施严厉制裁,中朝边贸接近停摆。许多边贸公司蒙受巨大损失,一些小公司纷纷歇业、转行,大的公司则让超过一半的员工停薪留职。
牵制边贸命运的还有朝鲜内部的政局。有边贸商人曾经苦心在朝鲜经营人脉,2013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处决姑父张成泽后,他之前为建立人脉所付出的努力全部白忙一场。
边赚钱边讨债也是边贸生意的常态。一名做了20多年的边贸商人披露,朝鲜方面有时下单后不支付一分钱订金,货品送到朝鲜后还要验货才肯付款,讨债是经常的现象。
他说:“跟朝鲜人做生意没有所谓的法律法规,讨不回债只好自认倒霉。不过有时候他们没钱还给你,就搞些货品给你,你再卖出去,利润更高……一些丹东人在平壤还有房子,朝鲜那边没钱付款,用房子来抵。”
今年4月以来,半岛局势缓和、中朝关系回暖、朝鲜释放出集中力量搞经济的积极信号,让边贸商人看到新的曙光。边贸商人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消息:“朝鲜要开辟四个经济特区,新义州的黄金坪和威化岛在名单当中”;“中国答应朝鲜给他们5000个亿,要帮他们搞经济”“制裁要结束了,朝鲜要改革开放了”。
面对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边贸商人却不如外界所想的那样兴奋。这名做了20多年边贸生意的商人心情矛盾地说:“制裁放松,倒是可以喘口气,但是朝鲜一开放,什么人都能直接跟他们做生意,还需要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