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马来西亚“509大选”尘埃落定,纳吉政府的亲中外交政策会不会因为马哈迪再次执政而生变?
马哈迪已表明,将重新谈判中国在马来西亚的重大投资,其中最受瞩目的是东海岸铁路计划,及柔佛依斯干达特区的森林城市等重大投资项目。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可能出现不少变数。
“中国牌”过度政治化
在马来西亚,不论哪个政党执政,都必须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中国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与合作项目总额逾1400亿令吉(约475亿新元),其外来直接投资金额仅次于日本。若将中国色彩加以政治化,可能不利于两国日后的合作基础。
在竞选期间,国阵大打“中国牌”,包括国阵主席纳吉强调马中关系的重要性,“得罪中国”将会影响中国观光客及导致棕油价格下跌。马华公会总会长廖中莱还在竞选宣传布条上,打出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的半身像,陪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视察马来西亚数字自贸区构想图的照片等,借此吸引华人选票。
希望联盟曾要求纳吉政府公布对外资所设的投资条件,并公布马中两国的交易内容。马哈迪曾在竞选期间多次强调,如果希盟执政,将检讨国际合作项目和协议,包括新隆高铁计划。马哈迪有如此大的政治动作,是因为纳吉将国家资产与经济安全为其个人政治生涯下注,将国家所获利益与投入不成正比的中资项目,修饰成其个人政绩及带动经济成长的假象。
马哈迪对个别中资的批评,基本上反映了马来社会的忧虑,以及一些中小企业的不满。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及效率无法与中资企业相比,很难与它们竞争,所以怨声四起。马哈迪两年前曾指出,依斯干达特区在纳吉政府领导下,发展超乎寻常,而且主要由外资主导,引发“移民论”及“丧失主权论”的争议。
民主行动党的军师级人物刘镇东指出,华人选民主要是反纳吉,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国内问题,中资等国外问题是次要的。他也指出,在亲美或亲中之间,马来选民是相对亲中的,这背后有美国针对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因素。
人民公正党副主席蔡添强也表示,华人选民还是会以支持政党轮替为优先考量。若外来投资不利于马来西亚国民与国内商业生态,华人和马来选民都会抱着抗拒的态度。
从这些立场与竞选语言可看出,在选举中真正政治化“中国因素”的是纳吉政府,而且是“边威胁,边推销”的“自打脸”策略。由纳吉政府掌控的媒体也加入宣传大队,一直抹黑希盟对中资的立场,将希盟的“检讨”颠倒成“废除”“排中”等,误导选民尤其是马来社会、小园主及中小企业主对中资产生恐惧。
“中国因素”在这场选举中并没有明显的效应,马来西亚各界也没有发现中国政府或特定机构介入这一场大选。
马哈迪表明有必要针对有问题的大型计划重新谈判,如耗资550亿令吉的东海岸铁路计划,毕竟这些大项目的贷款将给国家财政造成沉重负担,或有利于前朝政府的成员党。民行党领袖林吉祥与槟州前首长林冠英则表示,希盟政府不会反对中资,并将继续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他们反对的是国阵政府的台下交易。
马来西亚支持“一带一路”
在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都与中国有关联。马来西亚除了是中国最大的亚细安贸易伙伴国,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投资目的地之一。在纳吉政府时期,已有大量来自中国的民间投资与国企投资,其中包括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承建的砂拉越巴类水坝、中国联熹集团在沙巴山打根建造的300兆瓦联合循环燃气涡轮发电站、中国电建集团在马六甲的皇京港、中国鲁海丰集团在吉打的渔业综合农渔产业园、港口联盟等。
马哈迪上台后即表明会实践选前承诺,重新检视或谈判部分外国投资。换言之,马中两国的经济合作或交易将发生变化,尤其是纳吉主导的东海岸铁路计划。外界针对此事态发展的研判是,中国在马投资项目或受阻,进而影响马中关系。
另一方面,马哈迪强调希盟政府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他认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已无法满足亚洲对基础建设的资金需求。他希望日本的品质基础建设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Quality Infrastructure)能与“一带一路”,共同推进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整体而言,马哈迪政府不会因为部分“有问题”的投资项目而与中国闹翻,而是在支持“一带一路”与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基础上,与北京协商重新谈判部分投资。马中关系受到政党轮替的影响,或许不如外界担忧的那么大,只是马中两国的互动方式与管道将出现改变。
马中关系的新代理人
马华公会是马中关系的传统政治掮客,两国的政治与经济交往都由此桥梁展开。在马华牵线的过程中,中资有时候也搞不清楚自己不受欢迎的原委。这是因为国阵政府已经将中资与马来西亚民间经济区隔开来,更多的资金沦为半官方合作形式,只在特定的政党及利益集团之间运作,这也是中国政府或中资须留意可能陷入的政治误区。
执政的希盟不缺“中国通”,当中以民行党人居多,预计该党将取代马华成为新的马中关系代理人。林冠英执政槟城时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槟城第二大桥是比较有名的国际合作。雪州阿兹敏政府也赴华考察招商。不过,考虑到马来西亚种族政治的特性,由以马来人占多数的公正党扮演此角色更为合适,毕竟政治考量始终脱离不了利益分配的现实基础。
因此,有足够的理由与迹象显示,马中关系不会因政党轮替而发生单方面的变化,而马中关系的代理人替换,也不会造成双边关系重大改变,甚至可能出现比前朝更好的发展势头。对中国而言,摆脱与贪腐政权黑箱交易或为一马公司填补资金缺口“共犯”的恶名,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会有所改善。
马哈迪上台或影响区域事务
马哈迪是个务实的“老”强人,曾敢于批评美国,为他赢得第三世界的赞许。他虽然亲日,但并不排中;他与美国霸权对立,也不附和西方的红色资本主义威胁论。这是他领导特质比较独特之处。在他的上一个执政时期,马中维持友好与合作关系,他不时与中国政府立场一致地反对美国霸权对区域的干预。
马哈迪过去当政时的“离美、友中、亲日”,与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亲美、友中、和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在区域地缘中创造战略机会,走上符合自身发展的国家道路。当时奉行“不干预他国内政”的原则是有效的,大国静观其变,小国得以维护国家自主的尊严。在马哈迪退休及李光耀离世后,亚细安出现“强人真空”,没有强势的领导人代表亚细安,导致亚细安卷入中美竞争之中。
随着马哈迪回锅任相,马来西亚的对外政策或将对区域事务产生影响。马哈迪过去执政时,确立了马来西亚在亚细安这个平台的领导优势。他的“既不亲美也不亲中”主张,保障了亚细安的自主性。虽然马哈迪表明这一次只准备任相两年,但马来西亚仍可能带领亚细安国家回到亚细安平台。
亚细安回到有政治强人存在的时代,可能让中美感到不自在。中国的“经济依赖绑亚细安”策略可能会受影响。马哈迪已表明不希望过多的军舰出现在区域内,意味着不想卷入中美竞争的棋盘。这可能使得中国得调整对亚细安的外交政策。
希盟政府的当务之急是稳定经济,以及其执政基础,因为希盟胜选主要仰赖“马哈迪效应”在东马沙巴及马来半岛发酵,掀起马来海啸而成事(尤其是吉打及沙巴两州所赢得的国会议席)。安华与马哈迪在外交及内政上有不少分歧,两人的结盟关系会不会在选后发生质变,安华能否顺利从马哈迪手中接过政权,值得关注。届时,马来西亚的政局会否影响马中关系,仍是未知之数。当前可以肯定的是,马中关系不至于因为马来西亚变天,而发生像杜特尔特担任菲律宾总统后的戏剧性变化。
(作者是澳门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兼自由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