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孩子起名“没文化”?古人更“暗黑”

时间:2019-01-12 07:4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社会新闻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2018年户籍人口姓名之最。男孩取名最多的为梓洋,女孩为梓晴。另外,不少名字都有同款明星,或是在言情小说里看过。 综合新浪新闻、中新网等媒体报道,统计表明,

近日,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公布了2018年户籍人口姓名之最。男孩取名最多的为“梓洋”,女孩为“梓晴”。另外,不少名字都有同款明星,或是在言情小说里看过。

综合新浪新闻、中新网等媒体报道,统计表明,在2018年新生儿名字中,最受欢迎的三个字依次为“沐、兮、梓”。

其中,男孩取名最多的为“梓洋”。这意味着,约1000个新生男孩中,就有1个“梓洋”。第2至10名分别为“梓轩”“俊宇”“梓睿”“梓豪”“俊杰”“宇轩”“浩然”“浩宇”“子睿”。

女孩取名最多的为“梓晴”,该名字已连续3年排行榜首,约1000个新生女孩中有2人。第2至10名分别为“雨桐”“芷晴”“梓淇”“梓涵”“梓妍”“梓琳”“思妤”“晓彤”“思颖”。

因此有网民开始吐槽,这届家长是不是太“没文化”了,起个名字都能“撞车”。但其实,这只是你不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暗黑”的名字。如果从历史维度考察中国人的姓名,这届家长很可能是最有文化的了。

事实上,近代以前,平民百姓大多只取小名,只是有身份地位才拥有大名。今天人们能在史书上看到的名字,不是达官显宦,就是读书人。其中的名字自然显得颇有文化。

但如果将视线扩展到平民群体,你就会发现,古人的名字远不如想象中的美好。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流传下来的《明太祖实录》中关于他的姓名是这样记载的——“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但“朱元璋”三个字只是发迹之后用的名字,早年的名字是朱重八。

为什么叫重八?这就涉及到当时民间取名的规矩。

宋元时期,民间无官者多不取名字,而是以数字代替。加之当时社会底层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用数字起名大概也省去不少麻烦。数字从哪里来?后世史家大概有这样几种猜测——或按出生时间的数字取名,或按出生时父母年龄相加的数字取名,或直接按兄弟排行起名。

平民起名用数字好理解,今天的人们可能想不到,古代不少贵族的名字也是不避俗、不避仇。很多人对春秋时期的印象是《诗经》《楚辞》,因此有人觉得当时人起名大概会参考这些书。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虽然生活在齐鲁大地的孔子总是把《诗经》挂在嘴边,但当地人似乎并没有在姓名上有所参考。

比如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名叫“小白”。如果说这样的名字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爱、卖萌的意思,晋成公的名字就算是重口味了。

他姓姬,名“黑臀”。

这类名字还有:当时有楚公子名“黑肱”;郑庄公取名“寤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名叫“难产”……事实上,这样的起名方式曾长时期在中国民间存在。还衍生出一套“讲究”——给孩子取个脏丑名字,不易夭折、好养活。

随着历史发展,以姓名排行愈加复杂。

到明代时,本来只用数字取名的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规定了颇为复杂的起名方式——不仅每一支子孙拥有固定的辈分字,名字中的最后一字还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固定了该字的部首。

例如,朱元璋长子朱标一支的辈分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因此,朱标之字名为朱允炆。这里的“允”是辈分字,而“炆”的部首“火”与其父亲名字的部首“木”是五行相生的关系。

有文章就调侃,朱元璋的取名方式为后来的元素周期表做了巨大贡献。

当然,从历史的维度看,名字终究是一个时代的表现。

例如,魏晋时期,玄学兴盛。“道”“玄”“元”“真”等字眼便常常出现在人名中;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北朝人起名随意率真,如赵黑、闾大肥、傅竖眼等等;南朝佛教兴盛,时人多取“佛”“慧”“法”“僧”等字为名。

近代以来,时代潮流在名字中体现愈加明显。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名字多用“军”“国”“兰”等字;“80后”中,“磊”“涛”“静”等单名盛行;“90后”则开始出现“琼瑶风”的名字。

顶一下
(5)
71.4%
踩一下
(2)
28.6%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