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则报道引发广泛关注:清华大学总裁班34名学员众筹开了一家主题餐厅,却因经营不善申请破产。该餐厅2014年12月启动,34名股东均认缴出资20万元,如今账上资金仅剩五千余元,债务却还有三百多万。
一边是清华总裁班学员,一边是餐厅申请破产,这有点尴尬:明明都是生意场上的精英,却败在了餐厅生意上,看上去这就像鲁班败在了“弄斧”上一样,颇具戏剧性,因此引发一片调侃。
要是普通人,开个餐厅血本无归,代价可能无法承受。但对这34名总裁班学员来说,每人20万元的初始投资算不上巨资。做生意总有成败,就当是交上另外一笔学费了。
围观者调侃归调侃,却无需奚落。毕竟,人家有资本尝试,也有能力承受失败。商场残酷,这些总裁班学员过去简历光鲜,也不代表他们在新的领域也必定能成功。不过,这次失败的尝试,倒是一只可供解剖的麻雀。
这家餐厅自2015年开业经营以来就一直亏损,期间多次调整经营模式,仍未能扭亏为盈。具体原因仍待细究,但糟糕的股本结构不容忽略。
34个精英合伙开餐厅,每人出资20万,均持股2.94%,似乎显得很平等,但这意味着,未必有一个可以说了算的股东,也没有一个真正全身心为餐厅负责的股东。
运营一家餐厅,并不是砸钱开起来就可以,后期经营有很多脏活累活。大家认缴金额都一样,该听谁的?34人负责,也相当于无人负责。再说了,这些学员开餐厅仅相当于业余玩票,挣再多钱也只能拿2.94%,他们未必会为了多挣那么点钱一心一意扑在餐厅上。
三个和尚尚且没水吃,何况是34个和尚。不管是业界精英还是普罗大众,都拥有一样的人性,商业规律也远比学员情谊更可靠。
说到底,糟糕的股本结构,是开公司的大忌。普通人跟人合伙开公司,还是尽量别缴这样的“学费”为宜。这也许是清华大学总裁班众筹餐厅经营失败留下的最大启示。
作者:舒圣祥
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