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别差距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缓慢缩小之后,在2017年首次出现倒退之势,女性在健康、教育、经济和政治领域地位均下滑。
11月2日,世界经济论坛(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发布了《2017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下称《报告》),上述结论即出自《报告》。
《报告》显示,全球68%的性别差距已消除,与2016年的68.3%和2015年的68.1%相比有所下降。《报告》对女性在教育程度、健康与生存、经济机会与政治赋权四大指标进行测评并排名,今年四项指标指数都有所下滑,经济与政治两项尤其明显。
其中,经济平等指数为58%,已连续两年下滑,达2008年以来的最低值。据《报告》估算,全球男性的平均年收入为2.1万美元,女性仅为1.2万美元。按照目前的进展速度,实现完全的男女平等还需再花100年。单从职场上的性别平等来看,则还需要217年。
《报告》对144个国家的性别平等程度进行了排名。冰岛以87.8%的得分蝉联榜首,挪威、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也延续了以往的领先态势,均位列前五。卢旺达因其在政治平等(第3)和经济平等(第7)方面的良好表现,总排名位列全球第4名,其健康平等也以98%位居全球最先进水平。
全球有7个国家的性别平等指数在80%以上,也门以51.6%的得分位居末位。分地区来看,西欧地区以75%的性别平等程度领先,末位的中东及北非地区该指数为60%。
中国的性别平等程度在全球排名第100位,自2008年的第57位连续9年下降。《报告》显示,中国在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性别平等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职业技术工人”与“高等教育入学率”两个指标上已经实现了完全的性别平等,但在“同工同酬”上,得分仅为64%。
因出生性别比长期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中国在健康平等方面的得分仅为91.8%,自2015年期连续三年垫底。有34个国家在健康平等方面已实现男女平等,包括中国在内,只有6个国家低于95.6%的世界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中国的男女婴性别比为113.51:100,自2009年以来连续7年下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梁建章、美国霍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曾撰文指出,过去30余年间的生育数量限制政策,迫使人们“阻止部分女婴的出生”,“来实现他们生育男孩或者儿女双全的愿望,最终导致男女出生比例严重失调”。
此外,《报告》数据还显示,中国女性的每天工作时长为男性的1.09倍,且花在照顾家庭等无报酬工作上的时间占总劳动时间的44.6%,而男性的这一比例仅为18.9%。此外,中国女性在公司董事会级别的人数占比仅为9.4%。
世界经济论坛教育、性别与就业系统负责人阿迪亚•扎赫迪(Saadia Zahidi)表示:“时至2017年,我们不愿看到争取性别平等的努力出现逆转。性别平等既是道德需要,也是经济需要。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国家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它们为缩小性别差距而做的努力也已开始出现成效。”
《报告》指出,诸多研究已表明,改善性别平等状况可带来巨大经济红利。近期的研究认为,实现经济上的性别平等可使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2500亿美元,美国增加17500亿美元,日本增加5500亿美元。
推动性别平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红利更为可观。有研究指出,若中国能够在2025年将女性的经济参与度提升25%,本国GDP可增长2.5万亿美元,同时给全球GDP可带来5.3万亿美元的增长。
世界经济论坛从2006年起每年发布《全球性别平等报告》,考察世界各国女性与男性在健康、教育、经济与政治四个指标的差距,评估涵盖“同工同酬”、“出生性别比”、“内阁席位占比”等12个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