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式土味微短剧在东南亚逆袭爆发

时间:2025-02-23 22: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特稿:中式土味微短剧在东南亚逆袭爆发

去年底,一部讲述中国霸道总裁爱上农村少女的微短剧《总裁夫人来自农村》,让27岁的印度尼西亚观众法兹亚(Suci Fauziah)深深着迷,一口气追完77集。

法兹亚听不懂华语,靠的是英语字幕,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观剧兴致。她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兴奋地夸赞:“男女主角默契简直太好了,男主角曾辉真的很帅,每集不到三分钟,很快就看完了。”

法兹亚自认是中国微短剧的忠实粉丝,过去一年已观看超过50部。像她这样的海外剧迷近一两年越来越多,是中国微短剧走向全球并逐步打开非华语市场的体现。

中国微短剧产业2022年左右开始提速发展,凭借土味、夸张的剧情收获流量。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并趋向饱和,越来越多业者近一两年将目光投向海外,东南亚是它们重点拓展的市场之一。

活跃于东南亚市场的中国微短剧平台包括九州文化的ShortMax、新阅时代的GoodShort、点众科技的DramaBox等。菲律宾、泰国、印尼、新加坡等国的观众可通过这些平台观看配上字幕或配音的中国微短剧,或是面向全球观众的英语微短剧,前者占比较大。

据短剧自媒体“剧风营”发布的《2024年中国短剧出海商业生态观察报告》,上述三个平台去年首10个月下载量达1亿2000万次,美国市场贡献的收入最高,但东南亚的新增下载量超越美国。

进军东南亚 文化壁垒较低

中国微短剧在东南亚受青睐,离不开文化上的亲近感。

中国微短剧内容投资与发行公司易漾光橙创始人杨柳受访时说,东南亚市场是微短剧业者的兵家必争之地,由于文化上与中国有较大的共同性,中国的微短剧内容可以更方便地直接输出。易漾光橙去年6月刚与新加坡串流平台Viddsee开展合作,将中国微短剧带到东南亚。

她举例说,一些讲述三四线城市或农村女性翻身的“大女主”题材,尤其能够引起东南亚女性的共鸣,反映出这两个群体有相近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这类逆袭题材在东南亚吃香,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

中国微短剧制作公司之桃影视内容总监朱古力受访时说,和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不一样,东南亚国家整体更偏向集体主义,强调迁就别人、循规蹈矩、服从大局等价值观。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许多关于个人被长期压抑后逆袭、反叛或爆发的中国微短剧,往往更具戏剧性和“爽点”,更容易引起东南亚观众的共鸣。

除了华语剧,东南亚观众也可通过中国微短剧平台观赏英语剧。和华语翻译剧不同,英语剧面向更广泛的全球观众,不少中国微短剧业者采用外地本土制作的模式,出海到欧美地点拍摄并选用当地演员,题材也配合西方口味,包括狼人、吸血鬼等。

这类英语剧主要服务美国市场,但在东南亚也不乏受众。31岁的菲律宾观众拉莫斯(Franco Ramos)不久前迷上DramaBox播放的耽美(男男恋)英语剧《未知的老公渴望我》,原因是剧情脑残但有娱乐性,男主角颜值也高。

拉莫斯受访时说,尽管微短剧演员都是西方面孔,但整体制作仍依稀感受得到中国的影子。他解释说,这类微短剧感觉像“娱乐界的快时尚”,同个简单的故事线可流水线般地复制出源源不绝的剧集。

东南亚如今是热点市场之一,一些中国微短剧企业开始在泰国、菲律宾等国设立制作中心。不过业者指出,中国微短剧要真正渗透东南亚市场,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论盈利潜能,朱古力指出,相较于美国女性观众,东南亚观众的付费能力较弱。杨柳则说,东南亚市场的挑战之一是国情有别,例如耽美剧在泰国很红,在印尼和马来西亚却不被接受,业者得在文化差异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被誉为文化出海“新三样”

中国微短剧近一两年大举出海,被誉为文化出海的“新三样”(网剧、网游、网文)之一,也受到中国媒体热捧,被形容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渠道

《光明日报》去年12月发表的一篇评论提到,微短剧应以“真挚的情感故事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诠释中国、情动世界,应该是微短剧海外传播力图实现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受访时说,微短剧的输出肯定有助提升外界对中国的认知,例如对道德感和正义感的追求、家庭观以及职场理念方面,尤其是在东南亚这样一个文化相近的地方。

东南亚观众通过微短剧看到什么样的中国?印尼微短剧粉丝法兹亚告诉记者,自己因为看剧而对唐朝产生了兴趣,“戏里的汉服很好看”。至于是否有学会几句华语词汇,她笑说:“我懂得怎么讲‘老公’。”

但微短剧提供的毕竟是速食娱乐,尤其英语剧在内容上并无明显中国元素,许多业者的首要考量还是商业价值。

易漾光橙创始人杨柳认为,所谓的文化传播可体现在保留华语对白或中文字,但归根究底,市场必须先接受看微短剧的消费行为,否则文化传播如同少了根基。

放眼西方市场,之桃影视内容总监朱古力指出,许多英语微短剧其实不算纯粹的文化输出,而是为服务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而拍,例如为美国单身女性提供情感抚慰的爱情短剧。

学者胡智锋进一步说,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影响力息息相关,例如日本文化上世纪8、90年代在中国流行,正逢中日经贸关系活跃的阶段。此时中国微短剧在东南亚兴起,也离不开中国和东南亚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

《离婚主妇变总裁》《等等!我秘书是我老婆?》这类土味短剧称不上高大上,但当下仍在东南亚找到不小的共鸣。在胡智锋看来,微短剧最突出的特色正是简单、直白、甚至粗糙,虽然不容易出现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文本,却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属性。

朱古力如此看待土味微短剧的商业逻辑:“微短剧本质上是消费品,受众更喜欢快节奏地享受爽感。创作团队当然也想做得精致,但这必然增加成本,为底层受众增加门槛,所以目前还是土味剧居多。不过行业变化很快,也许往后会有更精致的剧出现,一切还得按照受众需求。”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