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求索(DeepSeek)爆火后,以它为代表的六家杭州科技企业——“杭州六小龙”一同出圈,为杭州科企和这座历史名城带来巨大热度,也给低迷的中国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杭州如何从昔日的电商之都,蜕变为当下最火的科技新城?这股科技热潮能延续多久?杭州政府培育“六小龙”的模式,能否复制到中国其他城市?
不到100平方米的展厅里,专程前来的投资人、供应商、政府官员和潜在客户摩肩接踵。交谈声、惊叹声、脚步声此起彼伏,淹没了工作人员的讲解。
展厅一角的机器狗经历高强度演示,关节处布满细密的划痕,金属表面被磨得发亮,肘部的防护层甚至有些剥落……
自从被列入“杭州六小龙”后,过去两周,杭州机器人企业云深处科技几乎天天如此热闹。

云深处科技渠道总监程宇行告诉《联合早报》,农历新年前一周,公司接待了70多批访客;年后有一天甚至接待了26批,“会议室都不够用了”。
“杭州六小龙”指的是杭州近期火出圈的六家前沿科技企业,包括火爆全球的人工智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爆款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脑机接口公司强脑科技、空间智能企业群核科技,以及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和云深处科技。

记者上周走访杭州时,“六小龙”热度仍在升温。旗下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的宇树科技门口,来往访客络绎不绝。DeepSeek所在大楼更是成为热门打卡地,据说浙江省“一把手”为此专门下令,不许访客再来打扰。
“六小龙”带来的科技热潮,还蔓延至杭州多个科创园区:滨江区一处科企孵化园内,几名工程师趁着午休时间,抓紧进行户外机器人场景测试;西湖区科技园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内,十多名科企员工围在一台电脑前,激烈地讨论着项目方案……
杭州智能诊疗企业脉流科技创始人向建平,也察觉到科技热带来的变化。他受访时说,年前企业家普遍感到经济低迷,但年后杭州仿佛突然成了“宇宙的中心”,“让大家看到很多希望”。

从电商之都到科技新城 杭州转型发展并非偶然
随着“六小龙”崛起,杭州也从昔日的电商之都,蜕变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科技新城。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多家;2023年机器人工业产值达150亿元(人民币,下同,27亿7000万新元)。人工智能方面,杭州在上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中位居第二,连续四年领先深圳,仅次于北京。
受访企业和学者一致认为,杭州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年酝酿的必然结果,离不开杭州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人才和产业链,也与当地政策扶持与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程宇行指出,程序员是发展新兴科技行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论是代码还是算法,都需要“码农”(对程序员的网络昵称)创造;杭州作为互联网之都,多年来孕育大量程序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单伟向《联合早报》分析,杭州上下游产业链完备,也为初创科企诞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他举例,阿里云是中国最大的云计算平台,能作为上游企业为AI初创公司提供充足的算力;下游各类互联网企业则为AI大模型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了多样的场景。
不过,单伟认为,科创企业之所以能在杭州发展壮大,更关键在于当地民营经济发达。
他说,“六小龙”就好比金字塔尖,是大众能看到的一部分;但塔尖要出头,需要下方巨大的塔身提供支撑,而杭州大量活跃的民营经济便是塔身。
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的杭州,近年来屡登各大榜单。在中国全国工商联发起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杭州连续五年排第一;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杭州上榜企业数量更是连续22年蝉联第一。
中国官方上星期一(2月17日)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包括马云、王兴兴、南存辉、徐冠巨等在内的多名浙江企业家出席,浙江成为本次座谈会曝光率最高的省份。
重商的土壤,也影响当地政府的做事方式。改革开放之初,鼓励创新、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温州模式”首先在浙江出现;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在1990年代末刚起步、面对外界诸多不理解时,杭州给出的态度是“将信将疑地坚定支持”。
业者:政府采保姆式服务 多方面大力支持初创科企
之后的20多年,杭州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演变出多种形态,包括在浙江省2016年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后快速推进;对企业秉持服务理念,“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对科研创新持有耐心,“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等等。

杭州官方的这些做法,记者上周走访杭州时,也从企业口中得到交叉印证。
说到为何选择杭州,机器人初创企业谛瞳科技创始人傅鹏宇告诉《联合早报》:“你在杭州办过公司,就知道这边对企业多么关爱了。”
傅鹏宇说,政府不仅会帮企业对接资源,定期整合各方业务需求发送给企业;当企业遇到困难时,“不是我们去找政府,而是他们主动过来。”
程宇行则将这种支持形容为政府的“保姆式服务”。他说,云深处科技早期只有30多人时,公司所在的西湖区科技局就曾安排区内一些小微科企到上市公司学习,借鉴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发展经验。
据程宇行了解,当地科技局许多官员都是工科背景,对行业走到哪个阶段、面临什么困境相当专业,“知道什么时候须要扶一把,什么时候须要给我们更多时间成长。”
杭州政府的帮扶还包括投入真金白银。向建平告诉记者,脉流科技2017年落地杭州时,就曾获得政府资助上千万元。本月,杭州政府宣布对创新企业财政支持再加码,今年将投入502亿元用于培育未来产业。
官方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为民营领域提供的宽松氛围,在无形中也辐射到其他领域。司机于师傅驾驶网约车多年,到杭州半年的一个明显感受是,吃到的罚单少了。
他之前在一华北省份开车时,一年驾照上的12分几乎全被扣完。“在杭州车还是一样开,但基本不怎么违章,罚款也比较少。”
科技热能否持续及复制 有待时间检验
杭州“六小龙”爆火,为去年以来低迷的中国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不过,受访分析师和学者认为,这波科技热能持续多久、可否复制到其他城市,仍有待时间检验。
“六小龙”出圈后,资本市场上,与DeepSeek、机器人有关的概念股经历几轮大涨。与“六小龙”有联系的上市公司,更是一时间风头无两。例如,储能公司卧龙电驱仅仅宣布与云深处科技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股价就在一个月内上涨超过40%。
身处热度正中心,也让云深处科技的程宇行体会到流量的“烦恼”。他说,虽然现在机器人出圈了,但大众对它不了解,也不知道它的价格和作用,可能会提出大量伪需求,因此公司也须筛选出真实客户。
程宇行坦言:“现在是叫好,但要做到‘叫好又叫座’,把流量变成订单,还是有难度的。”

“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趁着热度,上周在香港交易所正式递交首次公开售股(IPO)申请。此前,群核科技2021年曾向美国纳斯达克递交上市申请,但在两年后终止了上市程序。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群核科技在美国上市未成功,说明美股可能不太认可公司成绩;加上A股缺少窗口,因此目前只能尝试冲击港股IPO。
沈萌研判,群核科技IPO能否取得高估值、锁定高募资,将测试出“六小龙”概念在资本市场有多大吸引力。若无法取得高估值,估计“六小龙”概念会逐渐“凉下来”。
学者:为提振民众信心 科技热有官方引导成分
另一方面,当经济现实状况不好时,也存在官方和媒体主动或被动炒概念、转移注意力的情况。沈萌说:“之前全国上下都在炒合肥政府是全国最牛VC(创投机构),现在突然间杭州就成了中国科技投资高地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单伟也认为,当前的科技热,不乏官方引导的成分,目的是为了提振民众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不过,单伟指出,“六小龙”的确取得一定的科技进步成果,如DeepSeek就将中国和美国大模型的差距大大缩短,但随着ChatGPT和马斯克的公司都推出最新大模型,大模型领域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胜负也远未见分晓。
在杭州从事大模型相关工作的陈姓科企员工则说,目前许多企业希望借助大模型实现创新,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主义,变成“拿着锤子找钉子”。
至于目前的突破是否意味着中国科技已发生质变,单伟认为,现在判断还为时尚早。“可能过两三年,中国科技进步真的出现爆发式增长,那时我们才能回过头来说,中国科技发生了质的飞跃。”
杭州“六小龙”出圈后,中国广东、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开始反思,掀起一场“六小龙”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自己城市的讨论。
在单伟看来,杭州模式能否复制到其他地区,同样有待观察。他指出,要推动政府改变做事方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非领导人下命令就能改变,可能也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
另外,单伟说,许多地方政府也意识到创新是无法被计划出来的,不是说发几份文件、建几个高新区,就能孕育创新企业。
他说:“创新是不知道它在哪里出现,也是无法预测的。所以能做的就是少去干扰它,让它向各个方向去摸索——可能大多数都失败了,但活下来的是真正牛的企业。”

提供购房生活补贴 杭州吸引人才落户
大学生毕业到杭州,不论是否找到工作,都可以先到青荷驿站免费住上七天。
青荷驿站是杭州官方为抵杭青年人才提供的免费住所。自2023年推出以来,目前已接待逾15万人。这只是杭州政府吸引人才的诸多举措之一。
通过杭州高层次人才认定的人群,不仅可以落户杭州,还能获得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的购房、租房和生活补贴。
在大型科技公司工作的一名李姓员工告诉《联合早报》,他在大学毕业后到杭州发展,一次性获得10万元人才补贴,每个月还有2500元租房补贴——如果不买房,租房补贴可领五年;买房则可再领一笔购房补贴。

在官方的人才政策刺激下,杭州近年人口“虹吸效应”显著。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杭州已连续九年实现常住人口同比两位数增长。
在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单上,杭州2023年位列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陈姓“90后”工程师同样在大学毕业后到杭州,获得当地的人才补贴。他告诉《联合早报》,杭州吸引他的点在于既能触碰前沿科技、享受快节奏的生活,也能偶尔慢下来,欣赏优美的风景。
城市节奏独特 适合潜心科研
对于企业而言,杭州独特的快慢节奏则是为创新者提供了一个适合潜心科研的城市环境。以“六小龙”之一的游戏科学为例,公司虽然注册在深圳,但最终却是在杭州开发出《黑神话:悟空》。
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曾对此作出解释:“杭州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大家能够耐得住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