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家:“室温超导”距实际应用还非常远

时间:2023-03-09 15: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美国学者朗加·迪亚斯(Ranga Dias)称创造出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成为科技圈头条新闻,对此,中国超导领域专家认为,“室温超导”距实际应用还非常远。

据澎湃新闻星期四(3月9日)报道,上海市高温超导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蔡传兵认为,这次迪亚斯所展示出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可靠性”,“假设它的数据是正确的,等更多科学家跟进它的研究结果后,有可能会出现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

蔡传兵介绍,迪亚斯这次的研究成果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把原来所需的极端高压267GPa变成了一个相对低的压力1GPa。但蔡传兵也指出,1GPa仍然属于高压的范畴,暂时没有大众期待的那么实用。另外,他的报告题目采用了“近常压”这个具有歧义的说法,也是有些夸张。1GPa跟原来相比确实是更接近常压了,但距离真正的常压还有距离。

第二个亮点是,这次迪亚斯采用了一个新的元素组合,引入了稀土金属——镥元素(Lu,Lutetium),合成了三元氢化物(N-Lu-H),和他以前采用的碳硫氢化物不同。蔡传兵说,镥元素非常少见,一般实验室里是没有的,因此几乎没有先前的尝试,这次具有成分创新和成功的可能性。

在3月7日的美国物理学春季年会上,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斯举行讲座,称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可在室温下工作的超导材料。不过,迪亚斯团队此前的室温超导材料论文曾被《自然》杂志撤稿,这也让迪亚斯的研究成果伴随着巨大争议。

迪亚斯这次发布的室温超导材料据称可以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他介绍,团队发现了一种由氢、氮、镥组成的化合物,在294K(即21°C)的温度下,材料电阻能降为0,不过这仍需要1GPa的压力才能实现材料的超导性能,这约是大气压力的1万倍,已经远低于室温超导先前所需的数百万个大气压。

超导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呈现出电阻等于零的特性以及具备完全抗磁性的材料,但条件的要求往往十分严苛,要么需要极低温度,要么需要极高压力。目前较为先进的高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为-196°C,而如果要在室温状态下实现超导,需要的往往是足以把绝大多数物质碾碎的超高压力,因此室温超导至今仍然无法实际应用。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