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点
蓟燕春秋
北京市12月7日推出冠病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后,社交媒体上不断有人称自己“阳了”,我周围也有一些朋友中招。北京显然正遭遇一场疫情冲击波。
新十条是在二十条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说是优化,其实相当于基本放开。虽然官方仍要求餐馆堂食查验48小时核酸,但很多餐厅并不认真执行,除医院等地的多数公共场所,扫码也成了摆设。三年来的严控措施犹如一风吹散了。
三年疫情防控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的严控,有效推迟了疫情蔓延,但也让中国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遭受沉重打击,严控措施越来越难以为继。同时,绝大多数国家早已选择与病毒共存,放宽防控是中国官方的必然选择。
只不过,人们没有料到放宽来得这么快,这么彻底。几天来,北京乘坐地铁、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人员明显减少,商场等购物休闲场所的人数也不如放宽前。很多人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药品储备,突然到来的疫情冲击波一时让大家很不适应。
医院和药店开始大排长龙。从12月8日起,北京各个城区医院就诊人员大幅增加。在海淀区一家医院,有上百人在寒风中候诊,一名市民称,他家里有人“阳了”,但买不到退烧药,只能到医院来找药,没想到人这么多,他已排了两个小时,还没进医院大厅。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多家药店退烧药、消炎药、止咳药均被销售一空。不仅药店,部分医院也面临缺药问题。北京市第六医院12月9日下午就出现了相关药品短缺,直至10日上午,医院药房仍无药。该院医生介绍,她所在科室已有五人感染,也买不到药品。
抗原试剂盒、体温计也十分紧缺。在朝阳医院附近的高济百康药房,几分钟内就有数十位市民前来询问是否有抗原试剂盒,店员称当日仅有100个试剂盒,一早就被买光了。一位药械批发商介绍,因货源紧张,他近日已难以采购到体温计。
对于北京药物紧张情况,北京市药监局12月6日曾表示,每日投放市场的“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共40万盒左右,消费者需求近期都可以得到满足,倡导市民无需盲目“囤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经济观察网报道说,一位34岁市民从中午12点开始在医院排队,预计得到晚间7点多才能排上。他已接种三针冠病疫苗,目前症状主要是发烧,因为买不到温度计无法知道具体体温。他原本并不担心感染病毒,但8日晚出现畏寒症状,浑身发烫,此前家中没有储备相关药物。9日一早他便在线上电商平台、以及附近药店寻购退烧药,一无所获。
北京市官方数据显示,12月10日0时至24时,北京市新增784起本土确诊病例和877名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疑似病例。但这一数据明显不符合实际。由于12月7日后不再查验核酸证明,很多通过抗原测试的阳性感染者未进入官方统计,还有很多人不做抗原测试,北京市实际感染数据应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据。
医院和药店大排长龙的现象不止出现在北京。经济观察网报道,在武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余昌平近几日多次接到朋友问询,医院内是否能买到退烧止咳药物。据他了解,街面上的药店供货不足,而他所在的医院也出现了药物紧缺,连部分职工也难买到。
北京等地居民缺药,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三年,退热、止咳、抗感染、治疗咽痛等“四类药品”需要实名登记,在疫情严重时,部分城市甚至明令暂停药店销售“四类药品”。北京市12月3日才调整“四类药品”购买政策,防控政策突然放宽,疫情迅速蔓延,很多市民来不及备药。
显然,伴随全面管控放开,中国很多地方正在或将要面临第一波病毒感染冲击,医疗系统和药品供应正面临巨大挑战。
12月9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之前冠病阳性是去定点医院,接下来所有医疗机构都要接诊阳性患者,不得以核酸结果来区分是否接诊,患者不用担心医院不接诊。广州、上海等地也要求,发热门诊应开尽开,不得以收治冠病阳性感染者为由随意关闭发热门诊和急诊。
但现实情况是,各地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入医院,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且,北京等地还未迎来感染高峰期。钟南山院士等专家预测,感染高峰期或将在明年1月和2月到来。
放松管控是大趋势,也没有回头路。但如何解决患者就医和用药问题,安抚和消减公众对病毒的恐惧,让各地比较平稳地度过已经和即将到来的疫情冲击波,是中国各级政府无法回避的又一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