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报告称,中国未成年人沉迷游戏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但有游戏习惯的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会将时间投入短视频等娱乐活动。
据“游戏产业报告”微信公众号星期二(11月22日)消息,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联合伽马数据近日共同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显示,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根据报告,2022年中国19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亿86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17.6%,其中九岁及以上未成年人手机持有率达到了97.6%。
报告称,在2021年游戏防沉迷新规落实后的一年中,未成年人游戏总时长、消费流水等数据都有极大幅度减少。最新数据中,每周游戏时间在三小时以内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游戏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长至75%以上,未成年人的每周游戏时间较2021年得到进一步降低,未成年人游戏沉迷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不过报告也指出,在新规落实后,未成年人的娱乐行为从游戏向其他活动转移,根据用户调研,当前仍具备游戏习惯的未成年人在游戏受限后,往往会将时间投入到短视频与网络视频。
报告还说,在游戏防沉迷限制下,近三成未成年人游戏相关消费减少。2022年出现未成年人私自充值现象的家庭占比降至15.43%,较2021年有明显下降。报告指出,对于已充值钱款,家长主要通过联系游戏下载渠道或联系投诉平台以追回,但仍有部分家长未能要回充值款,未来还需加强家长退款渠道建设,保障用户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家长对防沉迷新规较为了解,在了解新规的家长中,八成以上家长对新规的执行效果表示满意。对新规满意的家长中,超六成家长表示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有明显下降,超五成家长认为孩子将时间用在了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近四成家长表示孩子还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课外阅读、课程学习、户外运动等事项中。
调查显示,在孩子存在游戏行为的家庭中,超过85%的家长允许孩子在自己的监护下进行适度游戏,同时在新规作用下,认为孩子的游戏行为不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的家长占比上升至72%。报告指出。未成年人自制力相对较弱,在养成健康游戏习惯期间,需要家长的细心监护与引导,二当前家长主要是通过没收游戏设备、删除游戏等直接限制措施来对未成年人游戏进行控制。
针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原因,报告分析认为,当今社会部分未成年人的归属、尊重、认知等需求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难以得到满足,此时种类繁多的网络游戏活动便成为填补未成年人需求空缺的一个选择。
报告还认为,家长对孩子游戏行为的态度与游戏对孩子生活的影响也存在相关性,一方面,当游戏未对孩子日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时,家长对孩子的游戏行为表现出较高接受度;另一方面,随着家长对孩子游戏行为监管力度的下降,孩子出现过度游戏以影响日常生活的概率也出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