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蓟燕春秋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7月8日遭枪击遇害震惊世界,中国网络舆论也对事件展开激烈争论。连日来,一些立场不同的网民相互攻讦,让争论变成一场“爱国主义”与“普世价值”之间的对骂。
安倍晋三遇刺被视为二战后日本最大的政治事件。作为日本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安倍曾与中国打交道多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政治人物。他突遭暗杀离世,自然也震动了中国舆论场。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第一时间在网络发文说:“我对安倍遇刺并已失去生命体征表达同情,我觉得此时需要把与他之间的政治纠葛放到一边。有人可能说我这是‘假慈悲’,但作为一名中国老新闻工作者,这就是我在舆论场上坚定的公开态度。而且,我希望能有更多人理解并加入我的这个态度。”
胡锡进对安倍遇刺表达同情,实属正常,毕竟暴力暗杀违反法律道义,应该受到世人谴责。一些网民也认为胡锡进的观点有格局,值得肯定。
但更多网民留言中指责胡锡进滥施同情。有人称安倍歪曲美化侵华历史、淡化战争责任,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他不尊重中国人民的情感在先,不配得到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同情;还有人说,他并非没有人道主义精神,但首先对方得是人。
与胡锡进齐名的网络大V司马南显然不同意前者的观点,他发文称:“不分是非曲直,一味地表达对安倍的同情,可能是受日本部分国民煽情影响,或为一种心理学共情现象耳,我以为不足取,没有必要在中国国民中弥漫开来。”
不难看出,对于安倍晋三遇刺,中国网民出现两种不同看法:一是应该尊重生命,反对暴力;二是安倍生前做了许多不利于中国的事情,不值得同情。
这两种观点原本并不必然对立,甚至可以融合。但长期以来,中国网络舆论场戾气甚重,不同观点的背后往往代表不同的价值观和政治立场,双方很难好好说话。于是,两种观点迅速演变成对抗和对骂。
其中,唐山师范学院退休女教师石文瑛有关安倍遇刺的言论成为众矢之的。石文瑛7月8日在她“@潇元_励志与爱情”的微博账号上发文称:“很庆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没有看到欢呼雀跃的支那劣根奴……今之土地,人性扭曲,灵魂肮脏丑陋,愧不如先祖古人。”
石文瑛的言论被指侮辱国民,微博将其封号。唐山师范学院也宣布成立专项调查组,称将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长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国公民曾颖在一家媒体直播安倍遇刺事件时数次哽咽落泪,也遭大批网民声讨。有网民质问:2022年7月7日,“七七事变”85周年纪念日,你不为中国的先烈哭泣,你反而在2022年7月8日,为一个日本右翼分子哭泣,这合适吗?
就在网民为安倍遇刺事件吵得不可开交之际,7月9日,中国官方向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发去唁电,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对安倍晋三前首相突遭不幸辞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安倍晋三亲属表示慰问。
中国官方说,安倍晋三前首相在任期间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进行了努力,作出了有益贡献,“我对他突然去世深感惋惜”。
中国总理李克强也在唁电中说,安倍晋三前首相曾经为推动中日关系改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同他多次会晤,就促进两国关系进行有益交流。”
不过,中国领导人对安倍遇刺表达的明确态度,并未平息网络争议。
尊重生命、反对暴力者从普世价值角度出发,谴责对安倍遇刺表示“开心”的人缺乏文明素养,损害中国国际形象;反驳者则强调,安倍在首相任上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积极投靠美国针对中国,卸任后公开支持“台独”,还说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狂言”,完全不值得中国人民同情。
双方还互相揭露对方“老底”。一方称,那些高喊爱国主义口号、对安倍遇刺表示“开心”的人,就是平时抵制普世价值和现代文明的“民粹分子”;另一方称,那些打着“人道主义”旗号同情安倍的人,大多是某些一贯攻击中国体制,崇洋媚外的“带路党”。
实际上,中国网民对安倍遇刺的争吵既是不同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碰撞,也是中国舆论走向多元化、多视角、多尺度的反映。近两年来,“铁链女”“唐山打人”“毒教材”等诸多社会热点都呈现出这种碰撞和走向的特征。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官方对舆论拥有强大的主导权,但在自媒体时代,官方的管控不可能面面俱到。
官方要重点管控的是政治性和违法言论,以及避免主流官媒直接参与类似争议。至于网络舆论场上有不同声音碰撞,让各方都有表达意见的渠道,反倒有利于社会稳定。网民在安倍遇刺问题上的争论与中国政治的关联度不高,这是为什么中国高层已对安倍遇害表示哀悼和惋惜,网络上却仍然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