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点
京腔新韵
中国前天公布今年第一季经济数据,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8%,增速比去年第四季加快,也优于很多经济分析师早前的预期。
不过,这完全不能打消外界对中国经济的担忧。数据公布后,瑞银、巴克莱、渣打等银行纷纷下调中国全年GDP预估数据。
瑞银的报告研判,中国会出台更多支持经济的政策,包括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强劲的信贷和更宽松的房地产政策。但报告认为,中国不会不惜代价地去实现官方早前定下的5.5%增长目标,也不会很快改变防疫政策。该机构因此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从5%下调至4.2%。
同日,巴克莱银行也把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估从4.5%下调至4.3%;渣打银行则把预估从5.3%下调到5%。做出这些判断的依据都是一致的:对疫情和封控措施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损失充满担忧。
中国3月起暴发的新一轮本土疫情,已蔓延至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区市,累计报告本土感染者超过49万人。陷入疫情“暴风眼”的上海3月末以来陷入停摆,2500万人几乎足不出户。
防疫“模范生”不小心打个盹,都会措不及防成为“差等生”,其他城市更是不敢怠慢,纷纷以严防死守的态势应对来势汹汹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本月7日的调查指,中国GDP体量最大的100个城市中,已有87个采取某种形式的封控措施。
这让各地的生产、物流受到严重冲击,波及各行各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上周忧心忡忡地在朋友圈发帖警告,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
在华外资企业同样面对冠病大流行以来前所未有的运营压力。日本驻上海总领事赤松秀一上周致函上海副市长宗明,代表上万家在沪日资企业反馈防疫措施带来的各种困境。
信函中附上的一份上海日本工商俱乐部调查显示,日资企业在此次上海疫情中面对原料供应中断、货物难以发出、工厂无法开工、银行关闭难以支付客户费用等种种问题,个个焦头烂额。
向来活跃的中国欧盟商会本月8日也致函中国政府,详细说明疫情防控对欧洲企业造成的影响。商会在信中提醒,大规模检测和隔离措施,无法克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带来的挑战。
在外资企业施压下,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据报前天会见了在华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商会代表,讨论防疫措施的影响,稳定外资情绪。全面封城超过半个月后,上海最近也发布复工复产指引,并把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列入“白名单”,以便它们尽快恢复生产。
不过,复工复产的“任督二脉”并没有彻底打通。一名德国工商大会驻上海代表前天在社交媒体领英上称,个别在沪企业目前在闭环下继续生产,但因为原料进不来、货品出不去,以及人手不足等问题,可能很快就会停产。
上海这轮疫情暴发初期,官方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下定决心封城,也因此被广泛诟病。当时上海政府多次释放不封城的信号,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的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
针对上海为何不封城,她当时解释说,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我们这座城市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
如今,上海的封控对中国经济、外资企业甚至全球供应链的影响都在日渐显现。对在华的外资而言,这场疫情也再次敲响警钟。中美贸易战后,对供应链重组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不少观点认为,冠病疫情肆虐进一步催化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速与中国经济的脱钩,但中国则强调脱钩不可行、也不合理。
中国在选择防疫路线上,有其自身的难处与困境,无论是从医疗系统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政治上考量,在北京看来现在要调整“动态清零”路线的时机都不成熟。
不过,在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开始迈向后疫情时代时,中国若长时间原地踏步,为“清零”采取不顾代价的封锁措施,尤其在与全球供应链联系紧密的东部沿海地区切断物流、叫停生产,无疑也会进一步逼迫外资撤出,加速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一旦脱钩的进程不可逆转,恐怕地球村真的会走向谁都不愿看到的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