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谁知道新年要庆祝几天?”主持人在台上用中英双语提问,就在大家还在思考的时候,台下一位小朋友第一时间高举双手,不断挥舞,热情表示自己知道。主持人旋即走下台来,递上麦克风。“15天!”小朋友清脆地回答,赢得全场掌声和相应礼物。看似简单的问题,小朋友能够准确回答出来,在今时今日的新加坡也算不容易,毕竟就连滨海湾花园庆祝新年的“春到河畔”大型灯展,也在大年初八就结束了,完全不顾正月十五才是一个正宗的灯节,元宵节更是连公众假日都算不上。
以上一幕就发生在立春的那个周末。应友人之邀,我参加武吉巴督东的社区新春联欢晚宴。当晚,出席的民众估计超过1200个,宾客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华族以外的其他种族。除了政府官员、社区领袖挨桌拜年之外,席间还穿插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并有演出人员全程以歌舞节目助兴,甚至还有印度裔倾情热舞。类似的社区新春晚宴,据说每年都会在各个社区举行,但我却是第一次参加。在主持人与民众的第一次互动环节,我就被这个热情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感动了。
接下来还有一处也让我深受触动,那就是社区晚宴的上菜方式,竟然沿袭福建沿海一带农村的习俗。菜品丰盛,但桌上永远只有一道菜。总是撤下去一盘,才会上新的一盘。这让我想起曾在福建偏远乡村地区吃席的场景,那么相似,让遥远的记忆涌现出来。远道而来体验民俗的朋友惊叹:“怎么吃得这么急?”这和我第一次在福建见到这种场面的惊讶度几乎一样。我对身旁来自北京的小朋友说:“快点吃哦!等下就撤下去了!”是不是很好玩?华人移民的习俗以这样的方式,在现代化的新加坡保留和沿袭下来,我觉得弥足珍贵。当小朋友问为什么是这样的时候,希望家里的华人长辈多向他们解释。一种文化可以源远流长、四处开花,但也都有来处,那就是共同的文化记忆。
传统不是静态的存在
传统,究竟意味着什么?新年期间,一则深圳街头舞狮的视频在网上热传。一些自诩年轻、头脑开放的人看到时,也纷纷自嘲:“没想到‘成何体统’这个词也会从我嘴里说出来!”原来,此舞狮非彼舞狮,是一群机器狗穿起了行头扮狮子。另一则博眼球的视频片段,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机器人舞秧歌节目,和机器狗舞狮不同的是,没有人会想说“不成体统”。
面对这些新事物,为什么有的会让我们觉得反传统,有的就不会呢?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香港影片《一样的天空》,讲述四个年轻人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南亚裔男子在香港追逐舞狮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传统舞狮队接受新时代的挑战,改变规则,允许外国人加入的艰难过程。传统,有时会变,有时不变,从来都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面对不变,例如社区的宴席和新春的柑橘,我们可能会感到安心;面对变迁,其实也不必不安,传统的变化往往意味着它在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并将以新的形式继续影响社会。
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大多来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先辈把华人习俗带来东南亚,不仅丰富这个地区的文化,也让一些古老的华人文化遗产,得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就连舞龙舞狮这些传统,在新加坡也有新的变化,舞狮队里不仅有巾帼身影,有的女孩子还担任狮头。在我家附近商场门口,舞狮采青的活动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担任舞狮队锣鼓配乐的主角,舞狮队里担任主角的也都是年轻人。至少舞狮文化,在本地不必担忧后继无人了。
传统文化总是在变动不居中获得新生命力。正如《西游记》中,美猴王使用的兵器原是“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后世讹传为“定海神针”也被广泛接受,也是因为这块神铁能变成绣花针藏于耳中吧,这其中的故事和曲折变化都值得讲给孩子听。华人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我们要向祖辈学习,也要向孩子传递,并与社区连接。传统佳节,新年、元宵、中秋等等,其实都是弘扬华人文化的契机,它们不仅是吃吃喝喝的日子,更是华人文化的“定海神珍”。让华人后代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不至于迷失,是每一位华人的责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愿我们在时间长河里,始终守护这份文化的温度,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是前媒体人、童书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