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举行的国庆群众大会,对家有小学生的人来说,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已有40年历史的小学高才教育计划(简称GEP)将有所改革。
这项教育计划,初衷是为了识别和培养具有特别学术才能的学生,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些学生的能力要多特殊呢,仅看比率就能窥见——每届只有1%的学生获选。
但是这项只涉及1%学生的教育计划,却在近年愈刮愈烈的补习风潮中,慢慢偏离轨道。
GEP过去一直存在不少争议。有批评者认为,在小学三年级就进行选拔,对那些晚熟的学生不公平。还有人认为,GEP注重学术能力,但欠缺对创造力、体育艺术以及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如果说,这些批评声是对GEP设计合理性的质疑,近几年一些将GEP视为转学跳板的“鸡血家长”(编按:指用激进、过度且压力过大的方式教育孩子),则是从根本上瓦解GEP的意义。
新加坡教育部明确指出,对于GEP的遴选,不鼓励做考前准备,以确保选出来的都是真材实料的资优生。
但由于通过GEP考试,就意味着能够进入开设GEP班的九所顶尖名校之一,一些有着名校情结的家长,便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和精力去“鸡娃”,让孩子没日没夜刷题,为的就是在GEP考试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名校入场券。
在一个以新移民为主的社交平台,GEP更成为他们口中“外国人转学的唯一途径”。
一些补习机构近年也瞄准这一市场,集中火力推广GEP补习课程,通过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学,催生出一批流水线型的GEP选手。
这些选手不仅刻意做足考前准备,还在剧场效应的催化下,将这个准备不断提前,甚至有人提前到了幼儿园阶段。
站在家长的角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GEP制度也一度使那些1%的高才学生受惠。但随着竞争方式走向畸形,GEP彻底变味,政府最终不得不釜底抽薪。
某种程度上,GEP是被一部分家长以一“鸡”之力送走,但它的改革却并不意味着家长不再“鸡”。只要还有筛选机制、有竞争,就还会有“鸡妈”和“鸡娃”。
家长重视教育,按理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对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但脱离了规则、破坏了根本的“鸡”,却会让社会陷入过度和无序的竞争中。
而且,过分强调竞争、带着零和思维的鸡娃模式,也挤压对一个人同理心、品格、人文关怀的培养空间。
当这类学生走入社会,是更可能成为一个睿智包容、关怀弱势、眼光长远的领导者,还是一个精于算计、排除异己、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精致利己者呢?答案不言而喻。
GEP改革并不代表鸡娃消亡,但可以促使更多人反思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价值取向,重新定义成功与卓越的内涵。
黄循财总理在两个月前的采访中就提到,社会变得浮躁,竞争日益激烈,人人都试图超越对方,国人变得焦虑紧张,而且还把这种压力传递给下一代,这是他所不乐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单一狭隘的价值观和评价体系。
GEP改革与否,只对很小一部分人有影响,但背后折射出的改革理念,或许将指引未来更广泛的教育变革方向。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