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彼得:社会病了,诈骗是癌细胞

时间:2023-09-02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王彼得:社会病了,诈骗是癌细胞

“爸爸救我……我被绑架了!”

“别急儿子,先告诉我号码。”

“什么号码?”

“我们说好的那个号码。”

“#%@……”(对方挂线)

以上情境纯属虚构。但给每个家人一个认证密码,好验明“正身”,是最近一个德士师傅很认真告诉我的。在声音、脸面都能轻易“深伪”的今时今日,视频那头听到的和眼见的都不一定为实,所以这办法有点土,但还挺管用的。

面对生活中,比蚊子苍蝇还多的骗徒,人人都得自我保护。有一种对策最简单粗暴,就是来电的只要是陌生人,一概不接。我没办法做到如此决绝,不过看到号码有“+65”或长长一串的,都认定来者不善,从不理会。其中一些会显示哪里打来的,像斯里兰卡、圣马力诺……但多数来历不明。一次好奇查了一下,竟然是南美洲的哥伦比亚,那可是地球的另一端啊,我交游肯定没那么广阔。

我因为审稿,骗子新闻读多了,早已麻木。但月前一则特别感到气愤。妇女在脸书上看到“好康”,于是下载应用后下单,随即又感到不妥,赶紧删除,但账户还是被转走近20万元。这还不是结尾,更恶质的,是同一个骗子,在她报警后还冒充调查员要来二度行骗。显然,这家伙做骗子,已经做到完全没底线了。

还有一则超反讽,竟然连政府的“反诈中心”也有假的!看来,骗子真懂得心理学,知道要攻人性最脆弱的点,也知道招数要不断演化,道高一尺就要魔高一丈!

大家应该听过“杀猪盘”吧?就是以美女俊男的假身份,在交友网站或面簿、IG、微信的茫茫人海中,寻找空虚寂寞的心灵。开始是建立暧昧关系,搞异地网恋,等时机到了——其实高手的话很快,没几天,就邀请猎物一起下注赌博或买股票什么的,说有特别门路或消息,肯定能赚钱。不用说,你转过去的钱肯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时候,爱情屠宰场的员工还会以账户被冻结为由,要“亲爱的”再交一笔保证金,其实都是连环套,目的是多宰几刀,再冲一下业绩罢了。

必须说,这种骗术还挺有“技术”含量。两天前,峇淡岛抓了88人,就是这一路的。只不过“刀法”是诱骗对方玩虚拟性爱,再以视频勒索钱财。

群“魔”乱舞 还越来越猖狂

何以群“魔”越舞越猖狂,一直收拾不了?首先当然是一本万利,也许有这么一个100:10:1法则,就是撒网100个,其中10个会回复,最终一个会上当。其实哪怕“成功”率是200分之一、300分之一也没关系,反正分母这块,是科技在做,越放大边际成本越小。

执法者可以拼命捉人,但落网的主要是借出账户让钱转出去的所谓钱骡。整个巢穴在本地被捣毁,或者首脑被抓获的极其罕见,因为他们一般在国外的三不管地带运作,法网根本覆盖不了。

当然,最近爆出的“福建帮”新闻,不知是不是例外。这些人目前只是涉嫌洗黑钱被控,有没有犯法,以及人们更好奇的——那么多钱从何而来,由于还在调查和提控阶段,遵循无罪推论原则,就暂且搁一旁吧。

说回钱骡,根据报道,在2020年至2022年间,被查者竟然有近2万人,当中不少是年轻人,至于涉及的银行户头,超过3万8000个!

我想,在他们以身试法之前,获利与代价是衡量过的。因坐牢而失去自由固然不好受,但显然遏阻力还不够。另一些本身也可能是受骗者(只差没成为柬埔寨的天涯沦落人)。这些小咖捉了一批又一批,不过是增加监狱人口而已,不会让诈骗案变少,因为最该绳之以法的,还在外国数钞票、继续吃香喝辣。

在各种坏蛋中,骗子尤其让人讨厌。让我做一些比较,读者如果不认同还请包涵。就先拿色情行业来说吧,我们都反对卖淫,认为应该杜绝,但比起诈骗,卖淫起码还是等价交换,并且你情我愿,一方满足了生理需求,另一方讨到了生活,尽管这不是一份体面的职业。我们还可以再往恶处推演,卖毒品也是交换,毒贩赚到钱,瘾君子解了瘾,同样是两不相欠。但欺诈是赤裸裸的一个人剥夺另一个人。甲骗了乙100元,扣掉各种成本,获利或许是80元,但乙平白损失了100元,没换回任何服务或产品,还会很悔恨;数目大的话,比如失去终身积蓄,是会逼死人的。组织卖淫、贩毒和欺诈都不道德,也都是犯法勾当,都很可恶,但从等价、公平性来说,诈骗犯比起皮条客和毒贩子还要下下等。

人们互相防着 导致社会空转

诈骗不只害人,还会产出不少的“外部效应”。其一如我文章开头所述,担心被骗,一些人连接电话都抗拒,导致正常的人际交往受到干扰。这种心理机制一旦往所有社会层面扩散,大家互相防着,日子一久,再多的信任也不堪消磨。一个存在信任赤字的社会,很难有效和谐运转。我们想做的每件事,都得付出更多交易成本,比如原本说一句话,人家就信了,然后事也就办了;然而现在你信誓旦旦,保证再三,对方还是半信半疑,结果所有人的大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无用功上面。

我们失去的还不只是诚信的价值。像华侨银行最近推出的新版应用,只要探测到客户手机里有“非官方”应用下载,就不让使用网银服务。这让一些人感到不自在,说有碍隐私。但金管局是认可的,估计下来其他银行也会跟进。看来,防诈是硬道理,隐私权也得靠边站。

另外,官方三不五时展开行动,一捉就是几百人。实在难以想象,承接几百宗的报案,然后调查、逮捕、提控,到最后把人关到监狱里,得消耗多少执法资源?最后买单的,还是社会全体。

可以这么说,欺诈之于社会,就如同癌细胞之于人身,医治不了,人人都受折磨。若有一天真到了癌末,结局还可能是毁灭性的。

怎么办呢?首先,不能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坚决回击是绝对必要的。

在舆论压力底下,公权力的动作明显不断加大。一个例子是现在只要有人报案,情节和诈骗套路吻合,警方就可由总检察署授权,调阅收款账户,看是否有钱一直被转进来,目的当然是赶紧通知、阻截,减少受害者人数,或者为已经受害的人止损。

我甚至在想,骗子的行径都已毫无掩饰,甚至公然招兵买马了,执法者是否该反守为攻,例如主动“上钩”,然后顺藤摸瓜直击最上游的大本营,也就是不能仅仅要求撤网,或等人受骗了才出手。规定电信公司和平台业者必须配合,用上最超前的网安技术,跨部门和跨社会领域,尤其是跨司法管辖区形成合力,要做到直捣黄龙应该不难。

只是我是外行人,不知道这是否逾越法律或任何的游戏规则。但趋势是诈骗团伙越来越多,手法层出不穷,受害人数和损失的金额更是一直在破纪录增加,再不主动且快、狠、准反制,是不行了。

惩罚和震慑力度远远不够

其次,乱世用重典,沉疴就须下猛药。

我有时想,把骗子治罪、关进监狱,正义就得到伸张了吗?不一定。很多时候,受害者被骗走的钱,一分也拿不回来。所以思路是能否立法,让坏人以自己的财产,做出补偿?我们知道一个人破产了,他仍得努力还债,但组屋资产是受到保护的。假设我们规定,骗子除了坐牢,还须把钱还给受害人,还不了的话,不好意思,组屋就得套现,会不会让更多人在加入到骗子行列之前,怕连累家人而悬崖勒马?这当然是极端的提法,但坏人保住了组屋,未来养老或许没问题,被他骗光老本的人却走投无路,两者处境一对比,明显没有天理。

又比如,逃税者被抓,有时不只要坐牢,还得归还更多的税款加罚金。如果我们说,你骗了人家10万元,得还20万元外加坐牢,那想当骗子的肯定会三思、四思、五思:划得来吗?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法律的遏阻力不够,只会让更多坏人心存侥幸,前仆后继。

再次,我总认为一些机构,可以更有担当一些。比如电信公司,如今有很多技术手段,包括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可以辨识和屏蔽来自国外的诈骗短信和来电,境内的同样可以。我们的电信公司是有在做,但感觉还不够给力。能否请帮忙一下,少赚一点骗子的电话费?

还有就是银行。绝大多数诈骗,都通过户头转款完成,要求银行赔偿有点强人所难,但要求在确保安全方面加大资源和人力投入,还算合理吧?本地的三大银行,每一季都取得10多亿元甚至超过20亿元的净利(强调一下,是一季,不是半年或全年),没办法在网安上加强,至少应该慷慨拿出一些来帮助社区开展防诈教育,一来骗案减少,自己不必搞到那么累,二来客户在银行排队时,心里也会好受一点。

最后,不让骗子得逞,终究得靠我们每个个人。

重点是不要贪,“贪”和“贫”两个字长很像,也许真有它的内在道理。再有是多用常识、理性,例如看到时薪给到两三百元的招聘,就得提高心防,因为天上真的掉馅饼也不可能这么大。在网上或手机上,更别动不动就意乱情迷。什么投资顾问、飞机师、朋友是上市公司高管、家里人是种茶卖茶的等等,都只是“人设”。对了,在那张青春逼人的照片背后,和你卿卿我我的,说不定还是个油腻大叔。

总之,唯有越少人上当,迫使骗徒投入多收益少,“商业模式”无以为继,才能进入到新的良性循环。

不过眼下,在这场人魔大战中,善良者正处于挨打局面,真的已退无可退,必须奋力反扑了。

不能输啊。输了,我们怎么告诉下一代:这个世界,明天会更好呢?

(作者是《联合早报》副总编辑)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