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香港设卫星制造中心 发展航天产业不是梦

时间:2023-07-26 10: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香港明报社评

香港发展航天科技产业,一般人的反应,也许是天方夜谭,但随着首间卫星制造中心昨天正式开幕,香港要在全球卫星产业占一席位,无疑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国际商用卫星市场发展方兴未艾,东南亚很多新兴国家,尤其需要借助低轨卫星,构建通讯网络,而中国正是全球民用航天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大湾区创科布局,亦包括航天产业。香港大学科研人员有参与国家太空探索任务的经验,低轨卫星制造也不需要超大面积厂房,加上香港既有接轨国际市场优势,又是大湾区一员,发展商业卫星产业具备不少有利条件,机遇必须好好把握,由产业政策到开拓市场,特区政府可以积极发挥引领及支援作用。

卫星产业方兴未艾 港可善用有利条件

香港航天科技集团是香港首家商业航天企业,2019年成立,以卫星制造为核心,核心技术团队有多名原中科院院士及所长、原国际宇航学院院士,以及多国的航天及地理信息专家。集团旗下的ASPACE香港卫星制造中心,设于将军澳科学园,昨天正式开幕,由科大前校长史维出任首席战略官及首席科学家。集团形容它是全球最大卫星智能制造工厂之一,也是目前亚洲最先进的智能卫星制造中心,具备每年至少生产200枚30至1000公斤级别商业卫星的能力,目前已接到15张订单,全属商业民用,预计首枚“香港制造”卫星明年初制造完成。集团还与多国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范畴包括卫星通讯、卫星监测等。

十年八载前,若有人说香港要发展航天科技产业、成为卫星制造中心,恐怕会被当作痴人说梦。时移世易,现在香港要朝这方面进发,其实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先谈国际市场环境。当下民用卫星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低轨卫星的应用,近年尤其受到注目。资料显示,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规模直逼2800亿美元,应用范畴也愈益广泛,由通讯导航、智能城市建设、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防灾与应急管理等,都能派上用场。业界估计,全球人造卫星年均需求达3万枚以上,差不多是现时全球年产能(6000至8000枚)的四五倍,说明行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传统卫星通讯,弱点在于信号传输容量较小、延迟性较高。相比之下,低轨卫星距离地面只有数百公里,由其构建的通讯网络,延迟性较低,传输容量也较高。去年俄乌战争爆发,美国SpaceX创办人马斯克向乌克兰提供低轨卫星服务,让乌克兰得以维持境内通讯及连网畅通,让各方充分意识到低轨卫星的好处。目前中国正加紧建设自己的卫星互联网络,与SpaceX的“星链”卫星服务竞争,有人形容香港航科为“港版SpaceX”,也是因为集团锐意参与“中国星链”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卫星制造中心落户香港,对香港和国家均有重要战略意义。

中国是航天大国,位居世界前列,“一箭多星”技术成熟,意味可以降低商业卫星发射成本,满足高密度发射任务。2020年,中国已把卫星网路和5G并列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更明确提到,要加强卫星公益服务和商业应用。放眼大湾区,深圳早于10年前便提出发展航空航天产业、培养卫星商业化应用的领军企业,两年前还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争取将深圳建设成为全球卫星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另外,广州南沙也在建设全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园,以及民用自主研制固体火箭生产基地。一个航天航空产业群,正在大湾区逐渐形成,香港应该把握机会,参与其中。

航天科技在港虽属冷门学科,但一直有学者醉心研究。理大研究团队近10年参与国家不少航天科研项目,突显香港有能力培养更多相关人才。香港发展先进制造业,土地不足是重要障碍,举例说,电动车生产线占地甚广,很难在港架设。相比之下,低轨卫星制造不需超大厂房,这也是一个有利因素。诚然,当下中美斗争激烈,地缘政治可能影响本港发展高科技产业,但香港始终是世贸承认的单独关税区,进口高科技设备一定比内地容易。另外,香港法治基础深厚,又是国际金融贸易枢纽,将卫星产地及数据分析服务放在香港而非内地,亦有助开拓东南亚和中东等“一带一路”市场。

产业政策到开拓市场 特区政府可积极支援

香港行政长官近日率团访问星马印尼三国,有份随团的香港航科代表提到,印尼是“幅员广、岛屿多”,架设通讯及连线网络,低轨卫星正可派上用场,期望此行可以促进合作。香港发展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产业,虽说由零开始,若能善用各项有利条件,依然有“发围”机会,特区政府应该积极协助,例如在人才政策方面配合,一边加强香港本地航天科技人才培训,一边吸引更多外来人才。另外,特区政府也可联同业界专家,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沟通合作,一起规划布局卫星产业链,同时致力向海外潜在市场推销,鼓励更多跨国公司来港设立更多研发中心及零件生产基地。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1)
10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