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香港独特的多元面向

时间:2023-07-05 07:4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香港回归不到一年,我就到过一次。10几年后的2010年代初,又曾到香港一次。今年暑期,似乎总算筛选出一些觉得值得带孩子去了解和体验的地方。因此,哪怕是故地重游,也不妨再度体验,以游客、观察者和父亲的角度。

记忆中总归是尖沙咀和沿着弥敦道的油尖旺地区最好玩,最热闹。从酒店房间可以隔海看见港岛的高楼和香港会展中心。走几分钟就可以穿过星光大道,在观景台上给孩子介绍对面高楼的种种。

后疫情的香港,大陆游客再次纷至沓来。因为是暑期,很多都是带着孩子的家庭亲子旅行。一位做直播的大陆女孩一人背对维多利亚港,正在对着自己高举的手机说着: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如何如何创造奇迹。航班、高铁、轮渡、陆路通关,都使得大陆和香港的来往更为便捷。在进入市区的机场快线,寂静的车厢只有一位来自大陆的女商人旁若无人地大声讲电话:“X总,太好了,这真是个利好消息……”令人觉得大陆商人和游客的某些行为,确实有值得改善之处。

深绿色的天星小轮似乎总是如此,没有变化。中环的交易广场里,听到来自大陆的商界精英在站着讨论阿里巴巴,电梯里好心给我们指路带路的却是英国口音的洋人,位于交易广场48楼的会员制美国俱乐部,却又是浓浓的美国氛围。多年在香港营商的友人邀我们在这里进午餐,说是有独特的角度看中环和尖沙咀,还特地遥指了西九龙的香港故宫推荐。

疫情三年,友人自称业务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在大陆的投资项目,因为政策的某些不确定和不连贯而未成功。由此看来,大陆营商环境是有待改善的。但友人也批评了香港人对大陆人的情感排斥。他认为,香港的很多产业本身依赖大陆游客以及与大陆的关联,失去大陆访客对自身是极大损失。的确,就我所见,尖沙咀一带的酒店、餐馆、便利店的顾客,除了本地人以外,几乎都是大陆观光客。

因此也不得不说一说香港的语言问题。我不认为大陆游客有必要去挑衅式地测试香港餐馆用普通话接待的意愿和能力。然而作为游客,我本人也确实感受到不说广东话的游客,在普通香港餐馆面临的不便和困扰。很多餐馆服务人员并非刻意歧视,只是处于既不能用普通话对话,也不能用英文连贯表达,甚至听不懂英文的状态。这对于非粤语母语也不会说粤语的人士,的确会在交流、解释、理解方面制造相当困难。在我这次的经历中,有一家茶餐厅为了解释有点复杂的套餐组合和优惠,必须专门找来说普通话的新移民店员帮忙。

香港一般餐饮服务在我看来显得仓促和粗糙。在上述本地人爱光顾的茶餐厅,不习惯普通话的经理努力用普通话大声指导我们:“吃得完吗,吃得完吗,吃不完就打包!”令人感觉突兀和尴尬。餐厅的菜分量普遍偏少,好几个餐厅都不提供有价目的明细点菜单,收款以后也不像美国餐馆那样,必然打出账单供核对和留存,常令人感觉收付款过程是一笔糊涂账。服务人员极少主动关注顾客需要,除了在完全美式服务的美国俱乐部里。

在另一家餐厅,虽然有一定带主动性的“服务“,但账单上立即加上10%的服务费,另外还加收一入座就按人头自动收取的“茶位费”,但倒的茶只能说介于茶和热水之间。在饮早茶的地方,点的绿茶被上成了红茶。就餐饮体验来说,感觉同等级的香港普通餐馆,远达不到美国餐饮业对顾客的关注程度和服务水准;或者说,餐饮服务有很大的无法预知的不确定性,由此还真觉得美国的小费制度合理了。

香港本地朋友都说没有用过优步(Uber),我却意外发现在中国不再服务的优步在香港非常好用,而且可以直接用关联的美国信用卡支付。实际上,几个人用优步打车,比坐机场快线再打出租车去酒店要划算,也便捷很多。香港也不像大陆那样,给人一种没有移动支付就寸步难行的感觉。本地、大陆和国际各种信用卡、储蓄卡,以及八达通、现金、微信及支付宝,用于消费支付全部通行无碍。这也是中西合璧和包容的另一例证。

香港当然是高度商业化的。如果不付更多钱,已经无法在太平山顶很好地俯瞰夜景,因为最好的角度已经被最顶端的付费观光阁和各种豪华餐厅垄断。要得到次好的欣赏和摄影角度,也要穿越和经过无数花哨的商店。海港城和中港城里的海运码头,也都被各种餐馆和商店层层包围。不在迷宫般的购物中心里绕来绕去,似乎已经很难找到想去的地方。

博物馆不避讳历史

在香港历史博物馆里,关于香港市井生活的陈述和布置活泼有趣,适合青少年学习。博物馆客观介绍英国人在1851年建立圣保禄书院,1856年建立香港消防队,孙中山在香港的革命活动,播放的短片既展示伊丽莎白女王1975年访港受到热烈欢迎的画面,也并不避讳中国前领导人赵紫阳的影像和声音。时值香港回归临近,街面已经挂起了中国国旗和特区区旗。在远离市区的新界元朗,当地居民组织已经搭起庆祝回归26周年的五颜六色牌坊。

去元朗是为了探寻隐藏又不断被网民挖掘的街坊小餐馆。热心的市民,接地气的餐馆气氛,亲民的价格,令人一下放松下来。我小孩说他马上联想到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主人公尹天仇生活的村镇,之前的茶餐厅则让他想到《行运一条龙》。

我则说,元朗这家我们苦苦寻觅的小餐馆里,女店主微笑着和自己的招牌菜合影的大幅图片,令我马上想起看过无数的《食神》和女主角莫文蔚饰演的“鸡姐”。这大概是那个最接地气的世俗香港。照例,元朗这家网红餐馆也不提供免费餐巾纸,而是按三块港币来卖。但是这家餐馆同时宣布,如果中学生穿着整齐校服(大概类似《逃学威龙》那样)来用餐,可以享受折扣,令人莞尔。

我们没有刻意选择时间,既错过了刚离开维港的大黄鸭,也错过即将在维港举行的国际龙舟赛。在告别的时候,我想,香港并未全然“沦为内地城市”,它的文化仍然是包容、多元、独特的。

作者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