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北溪管道被炸罗生门 大国博弈变恐怖袭击

时间:2022-10-02 10:16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明报

明报社评

位于波罗的海水底的“北溪1号线”和“北溪2号线”两条天然气管道,上周连续发生至少四处气体泄漏,大量天然气由海底涌出。瑞典国家地震台网称,泄漏区域发生了两次水下爆炸。各方均认为,此次泄漏极可能是“蓄意破坏”所致。由于两条管道深处海底,且覆盖钢筋混凝土外套,保护力足够,破坏并非易事。实施如此高难度的精准爆破,非国家级军事力量恐难以达成。事件不仅意味欧洲透过上述管道接收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后预期破灭,还标志着大国博弈升级到了一个危险阶段,“混合战争”更无底线,或将开启袭击重要民用基础设施的恐怖主义战法。

位处海底保护措施足

非国家级军力难施袭

“北溪1号线”管道东起俄罗斯维堡(Vyborg),经波罗的海通往德国,于2011年建成,“北溪2号线”管道去年建成,两条管道走线大致平行,“北溪2号线”建成后尚未投入使用,但管道内已有部分天然气封存。资料显示,俄罗斯通过管道可向23个欧洲国家供应天然气。泄漏事件,不仅造成环境污染,更严重威胁航运安全。

事发后,北约组织声明称“深切关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社交媒体称,任何对欧洲能源基础设施的“蓄意破坏”都“不可接受”,欧盟将采取“最强烈的回应”,欧盟官方仅称,现在推测原因为时过早,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亦拒绝猜测幕后黑手;美国务卿布林肯则表示,管道若真遭“蓄意破坏”,“不符合任何人利益”;克里姆林宫发言人声称,若无“国家行为者”(state actor)的参与,事件不可能发生,俄国总统普京直指罪魁祸首是“国家恐怖主义”;乌克兰官员第一时间将矛头对向俄罗斯,指俄方想要在欧洲冬季前“引发恐慌”;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此事召开的公开会议上,俄美双方相互指摘。

欧洲大陆特别是德、法等国,是事件最大受害者,从推论看,乌克兰和波兰都是受益者,“北溪1号线”建成以前,80%的输欧俄气都是经乌克兰的管道输送,近年该线输气量已大减,故乌克兰一直是“北溪”管道的最大反对者;强硬反俄的波兰,是最早停用俄气的欧洲国家,与挪威合建的另一条海底输气管道,本月将启用。惟动机是一回事,能力又是另一回事,以乌、波的军事实力看,能否制造如此精准打击(波挪输气管道就在附近),颇成疑问。

俄美被质疑是两大元凶。有西方情报官员直指是莫斯科所为,理由一是可在冬季到来之前增加对欧洲的威胁,二是天然气价格上涨符合俄方利益,有报道指事发当日有俄军舰艇在附近海域出没。但俄方辩称,两条北溪管道都是俄资控股,事件令俄方蒙受重大损失。而且事发海底有大量北约的基础设施,北约国家的飞机和船只更多。有分析认为,俄方无理由放着对家的海底设施不炸,以自毁战略资产来要挟对手,其掌控输气管道开关,已可对欧施压,毋须毁掉手中最重要的筹码。

战后首袭公海设施

和平发展美景不再

俄方指美国施袭嫌疑最大,证据之一是曾任波兰防长、外长的欧洲议会议员西科尔斯基(Radoslav Sikorsky)在社交媒体发的一张现场图片,配有“谢谢你,美国”(Thank you, USA)的文字。此外,美国总统拜登今年2月的一番话亦被提起,他当时在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见记者时曾表示,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北溪2号线”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终结它”(then there will be no longer a Nord Stream 2. We will bring an end to it ),并对记者说:“我向你们保证,我们能做到”(I promise you, we will be able to do it)。惟白宫发言人近日回应称,拜登所说的“终结”,其实是推动德国政府冻结“北溪2号线”项目,与泄漏事件无关。五角大楼官员近日也澄清,美国“绝对没有”参与破坏行为。

不过,自俄乌开战以来,美国由于增加了对欧洲的液化石油气(LGN)出口,确实获益很多。既增加了收入,又彻底绑定了欧洲。不过,亦有分析认为,美国既已获利,大可不必冒着得罪欧盟的风险,出此下策。但不排除有盟友愿冒此风险,美国也乐观其成,默许甚至助一臂之力。

丹麦官员预计,两条管道内的天然气将在日内漏完,届时科学家与调查人员就较易进入现场,找出相关线索。惟从政治现实看,世人或永难知晓真相。这次事件,是自二战以来在公海上针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最严重袭击,揭开了国际政治博弈最黑暗的一页,未来海底通讯电缆也可能成为新的目标。对照俄乌对扎波罗热核电厂的炮击、普京暗示不惜使用核武,更令人怀疑全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否已经走到尽头?恐怖袭击、黑客入侵、斩首暗杀、生化危机……当这些无底线手段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常态,世人只能不寒而栗。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