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在安倍晋三遇刺逝世约一周,首相岸田文雄即表明要为安倍举行国葬,但在统一教争议、安倍政绩定位、国葬开支和拍板程序等问题,触发民意反弹。对岸田来说,推动安倍国葬的最后王牌是“吊唁外交”,有分析指其如意算盘是以此突显自己是安倍“自由与开放的印太地区”倡议的继承者,但在外国现任执政领袖纷纷缺席下,吊唁外交成效受到不少质疑。
吊唁代表规格“不够分量”
岸田曾在国会提出为安倍举行国葬的四大理由:安倍为日本宪政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首相、执政期间发挥卓越领导能力、致力于311大地震灾后复兴及经济复苏、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展开获外国首脑好评的外交。尤其是在最后一点,安倍被视为西方外交跟随日本转型为以“印太”概念为基调的推手,部分西方学者甚至称他为“印太战略之父”。岸田便在国会表示,应以国葬回应国际社会对安倍的哀悼之意。
不过岸田提倡的“吊唁外交”随即面对现实挑战,一方面西方大国未有如日方所愿由现任执政领袖赴会,即使是最重要盟友美国,也仅由副总统哈里斯而非总统拜登带团,层级不及另外两名任内去世的前首相大平正芳和小渊惠三的“内阁-自民党合同葬”——后两者分别由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和克林顿赴会(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大平和小渊的葬礼分别由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主管外交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领团出席,级别同样远高于安倍国葬的代表、连大陆政府党员也不是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
原先表态愿出席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最终分别以“预定处理国家内政”为由推却和以应对风灾为由临时取消行程。换言之,七国集团(G7)并无友邦的政府首脑与会,只有G7非正式成员的欧盟由头号人物、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参与。
另一方面,安倍国葬就绪之际,恰好遇上英女王国葬(9月19日),赴会外宾的级别分量有差。共同社上周报道,日本政府担心安倍国葬会相形见拙,岸田正致力取得外交成果,以免作为举行理由的“吊唁外交”受到质疑。
专家:外交成果强推国葬难成立
尽管安倍生前着力经营的印太地区仍有多国派出执政领袖出席国葬——美国以外的另外两个四方安全对话(QUAD)伙伴印度和澳洲皆由总理(莫迪和阿尔巴尼斯)赴会,东南亚国家则包括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和柬埔寨首相洪森,但正如共同社前日引述首相官邸人士“苦笑”承认:“(出席名单)往好了说,并无亮色,很难说是豪华阵容。”
以研究国葬闻名的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宫间纯一也以大平正芳和小渊惠三合同葬的吊唁团规模为例,质疑“以外交理由强推国葬的理由并不成立”。
岸田在国葬前后的连串外交会晤,能取得多少成果也是疑问。外交官出身的日本智库和平外交研究所代表美根庆树向《东京新闻》指出,外交成果重点在于事前准备,称“没有经过下级官员准备的元首会面意义不会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