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尔街日报
作者:Jason Douglas
对全球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经济减速可能也有好的一面:使通胀回落。
由于疫情导致大规模封控和企业停工停产,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速今年有所放缓。中国政府已公布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很多经济学家表示,只要经济仍可能面临新的封控,中国政府设定的2022年约5.5%的增长目标就不太可能实现。
在目前物价上涨挤压消费者支出、各央行纷纷加息之际,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增长也在放缓,中国经济增长乏力将进一步拖累全球经济。
但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也会抑制全球通胀压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经济和政策研究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中国市场研究主管Logan Wright说:“对全球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抗击通胀需要调整利率的次数比当前估计的要少得多、幅度也小得多。”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食品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加剧了劳动力短缺、供应链混乱和与疫情相关的消费品支出大增导致的通货膨胀。
美国5月份的同比通胀率达到8.6%,创下40年来的新高。芝商所(CME Group Inc. ClA, CME)的数据显示,投资者预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今年年底前将把联邦基金利率(其短期利率目标)从目前的1.6%提高到3.5%。
欧洲央行计划本月进行10年来的首次加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已经五次上调基准利率。6月份,印度央行在两个月内第二次上调政策利率。5月份,澳大利亚央行10年来首次加息,并在6月份再次加息。
最近几周,中国上海和其他大城市放宽了封控限制,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瓶颈。供应链瓶颈是导致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根据货运技术公司FourKites Inc.的数据,6月底从中国发往美国的货运量超过了3月初的水平,当时深圳和上海收紧了的公共卫生限制措施。根据Freightos Baltic Index,截至6月29日的一周内,从中国运往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成本比一周前下降了15%,比一年前下降了约13%。
一方面是中国供应链问题缓解,另一方面,随着通货膨胀侵蚀家庭收入且消费支出更多地转向服务,也有迹象表明西方对消费品的需求正在降温。Target Corp. (TGT)和Bed Bath & Beyond Inc. (BBBY)等美国零售商已经发布预警,称由于消费者需求下滑、商品库存过剩,公司财务将受到影响。据拥有和运营家具巨头宜家(IKEA)全球大部分门店的Ingka Holding BV称,宜家欧洲仓库与疫情之前一样满。
这个因素也可能成为抑制通胀的一股力量:面对国内外商品需求下滑,中国制造商可能会降价,特别是如果他们也存在库存过剩、并且人民币汇率贬值将缓冲降价对其利润影响的情况下。5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连续第七个月放缓,同比升幅降至6.4%。4月份中国公司的制成品库存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是10年来最快同比增速,不过随着防疫限制的放松,5月和6月库存上升速度有所放缓。
不过,中国对全球通胀的影响不全是单向。中国政府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仍可能导致封控加强,进而对全球供应链中造成新的干扰。“一旦这些问题向坏的方向发展,中国肯定会输出通胀,”哈佛大学经济学家Kenneth Rogoff说。
大宗商品带来另一个不确定性。为加快经济增长,中国政府计划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举措可能推高全球铁矿石、铜和其他建筑用原材料的价格。如果中国经济复苏力度超出预期,则将提振石油和煤炭需求。
不过,考虑到外国对中国商品需求的下降,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对防疫封控措施的焦虑,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像2020年武汉遏制住第一波疫情后那样反弹,许多经济学家持怀疑态度。鉴于负债累累的房地产开发商举步维艰,消费者对高物价望而却步,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很可能不足以抵消中国庞大房地产市场的疲软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驻香港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丁爽说,即使中国的需求确实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但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所生产的产品对全球通胀趋势的影响力更大。他表示,中国制成品价格的下行压力意味着,中国各种价格相关因素的净效应将有拉低通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