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澍:德国企业正在离开中国吗?

时间:2022-07-07 07:55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吕澍

德国《资本》(Capital)杂志一个多月前登载了一篇对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铭博(Maximilian Butek)的采访。中文网络里已有不少对采访内容的翻译介绍,并且认为马铭博的说法相对客观。人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到马铭博对德国在华企业的谨慎乐观。不过,这份采访没有涉及的问题是:究竟德国企业继续保持与中国的紧密联系,是把中国当作生产基地,还是把中国作为市场?

这篇采访里提到,疫情凸显的供应链脆弱性,包括两年多以来国际供应链的不稳定,以及两个多月以来国内供应链几乎断链,促使德国企业倾向于在保持中国生产基地的同时,去东南亚开拓新的立足点。换句话说,就是把中国作为生产基地的这类“紧密合作”的投资,仍然会继续,但增加了在东南亚的投资。马铭博没有明确说明的是,德国企业对中国这个市场究竟有多大的依赖,也没有说到对市场的依赖度,决定了这些企业是否在中国坚守。

然而这篇采访对此其实有曲线的表达:在多数公司因“清零政策”下停产之时,德国制药公司等关键行业,这几个月来,至少有一部分在满负荷生产。此外,汽车行业虽停产两个月,但很可能在今年之内销售额恢复常态。据此当然可以逻辑地得出结论——在中国有很好市场的德国企业,并未在疫情严控政策下受到实质损伤。

这里所指的“制药公司等关键企业”,不外乎巴斯夫、拜仁之类的公司。以巴斯夫集团为例,在中国有上海、南京、重庆、湛江等多个生产基地,以及众多的全资子公司和合资公司。去年大中华区销售额创历史新高,约为120亿欧元(约174亿新元),而2020年则是85亿欧元,增长率超过40%。这样一个把中国既作为生产基地,又作为其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巴斯夫,认为中国依然是全球化学品生产的增长引擎,当然继续深耕中国市场。

德国在华汽车企业,按照马铭博的陈述,认为今年下半年会出现消费反弹,因此销售额会回到正常高度,尽管利润会有所降低。另外,此前的新闻报道了大众没有撤离新疆生产基地的打算。总之,车企肯定不撤。

德国在华化工企业和汽车工业都是巨无霸企业,有能力和财力度过暂时的困难。那么中小企业呢?

理论上来说,中小企业会支撑不住。如果对中国市场依赖度低,仅仅将中国视为生产基地的德国企业,会撤走。马铭博对此没有列出具体的行业和数据。由于中德企业之间互相参股的比率极高,也就是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融入已经相当深入,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所以即使作为生产基地,真的撤离中国可能性也极小。正如马铭博分析的那样,企业投资会分散一部分到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但是在继续清零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坚持吗?

《资本》是一份专业性较强的杂志,没有一般媒体通用的政治正确语言,的确也体现了对中国的客观理解。比如,在这篇访问马铭博的文章里,用了“清零”的概念,而一般德国媒体却一直在沿用Lockdown(封城)的概念,不过是加了“严格”作为形容词。在过去两年里,西方国家应对疫情反反复复Lockdown,一般读者因此不觉得中国上海的这次严格Lockdown有什么不寻常。而“清零”的概念造成的实际效应,只有身在其中者才能体会。

当然,从公共卫生系统的角度来看,清零政策有其必要性,连现任德国卫生部长劳特巴赫(Lauterbach)也在电视访谈节目里表示,基于中国的整体情况,上海封城是不得不为之。

可是封城带来的次生灾害,无论是政府、居委会还是某些不法个人造成,使得人们对其严重性产生极大恐惧。因此,马铭博在中长期依然看好中国的前提下,对6月底上海能否让生产生活恢复常态仍有疑虑,对德国企业物流受阻、人才流失状况能否得以改善,忧心忡忡。不过,几天以来,不断看到报道说中国各地在相继取消严格的核酸检查,应该是对于经济生产总值(GDP)保5.5%做出的反应,是经济将优先于“清零”的势头。

6月18日的《资本》刊登了一篇对年轻企业家冯·海姆堡(Fabian von Heimburg)的采访,标题是“危险在于,中国人最终会说:我们不在乎你对我们的看法”。冯·海姆堡作为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德国创业者,记者对他的提问涵盖了几乎所有西方对中国的重要的负面认定,而他的回答可以说完美符合中国政治正确立场。

比如,当记者问,您怎么看最近西方要求与中国脱钩的呼声越来越高?

回答是:“这种脱钩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进出口继续增长,在经济上我认为不会出现分离,除非是在特定的战略领域。我们的市场交织得太深了。当然,美国正试图让欧洲站在美国一边,让我们承诺限制中国。但对话是前进的唯一途径,其他任何事情都是破坏性的。我们不应该被卷入其中,我们应该是保持贸易友好、开放的欧洲大陆。”在文章最后,冯·海姆堡说:“现在呼吁人们更加批评中国的那些声音,不会导致任何结果,最后只会损害欧洲经济本身。它强化了中国对我们的负面期望,它造成了相互防御的螺旋式上升。”

相对于5月21日那篇访谈对德国企业和个人撤出中国的忧虑,6月这篇是对中国正面的设定,或许这是《资本》对中国与德国经济联系紧密度不会减弱的直接表达。可是,如果上海或中国其他城市又回到清零引起的封城,经济继续受损带来的负面情绪,会不会最终动摇企业界的信心呢?

作者是旅居德国柏林的自由撰稿人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