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
古代医学不发达,皇帝所患的病在今天大都可以医治或控制,现代的平民老百姓比古代皇帝更有福气享受健康生活。
最近,饭局上常听到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杯觥交错、大快朵颐之际,大家不忘以健康互相勉励,足见一场疫情,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但能否身体力行则是另一回事。
俗语说“好汉最怕病来磨”,掏空了身体,没有了健康,别说英雄好汉,当皇帝也没啥意思!
在中国历朝历代350多个皇帝中,“没啥意思”的短命皇帝多的是,一个普遍原因是皇帝以九五之尊生活糜烂,朝夕身在“酒池肉林”中,不知健康为何物。但也有例外的,如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朱由检。
崇祯在位17年,死时仅34岁,乃少见的洁身自爱的皇帝,不沉迷酒色,勤政爱民,白天忙朝政,晚上看奏折,直到深夜,还经常忘了吃晚饭,随便吃些点心糊口。
他生活俭朴,穿着随便,多方节省国库开销。无奈明朝传到他手上时气数已尽,内有农民造反,外有女真族入侵。最后他误中清军的离间计,处死爱国将领袁崇焕,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万念俱灰的崇祯帝跑到煤山(今称景山)自缢而死。他自缢之前已因心情悲愤而失常,在宫中拿剑乱砍人。
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人物,但亡国却不辱名节,连满清入主神州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在修前朝史时,特地明令史官笔下不能对崇祯帝有所不敬。
工作狂的崇祯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异类,忧国忧民加上过劳,他最后的精神状况不稳是必然的结局。
顺治年幼登基,在位18年,终年24岁。他自小接受汉化教育,主政后减轻赋税,整治贪官污吏,颇有向崇祯帝学习之风。他的结局一说是死于天花,一说是看破红尘出家去。
比顺治更短命的同治,是个傀儡皇帝,政治上和生活上受母亲慈禧太后的控制,无所作为,只能沉迷女色,经常出宫寻花问柳,染了一身病毒,致下体溃烂,终年仅19岁。最后死因说是天花,是慈禧为了顾全皇家面子而散布的假消息。
1925年1月中国现代革命之父孙中山病逝,享年59岁,正值壮年,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憾。
孙中山的死因一向说是肝癌,但2013年广州一个纪念孙中山的展览会上,揭露孙中山的病历,确认他的病是胆囊癌和胰腺癌,最后扩散到肝脏。
新加坡著名儿科专家何乃强医生在《医生读史笔记》中,从史料的蛛丝马迹解密历代多个皇帝的死因,颇有趣味性和知识性。
史载秦始皇在夏天行军途中病死,何医生从环境和皇帝个人穿着推断,他可能是中暑。
汉高祖、汉武帝、隋炀帝等等都是死于糖尿病。
汉高祖刘邦在一次平乱后受伤,伤口不愈,溃烂及感染,伤势日益严重。史料上也说,隋炀帝患了“消渴病”,每天“口干舌燥,要饮水数升,排尿数升,渐渐形枯骨立……”,显然是糖尿病的症状。
从何医生的书中可以看到,除糖尿病外,痛风也是皇帝的“富贵病”。
古代医学不发达,皇帝所患的病在今天大都可以医治或控制,现代的平民老百姓比古代皇帝更有福气享受健康生活。
国民医疗一向是新加坡政府三大开销之一,医疗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包装。
人口老龄化给医疗体系带来最大的挑战,老年人活得健康也是年轻人福祉。
卫生部长王乙康近日在为新加坡欧洲商会推出的《未来医疗保健和健康》白皮书推介礼上说,“健康SG”(Healthier SG)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重大改革,涉及多方合作,但核心概念相当简单,就是透过预防护理保持人们的健康,以避免让病患、病患家庭和整个社会承受经济和心理负担。
然而,要集中精力和资源推行预防护理是困难的,因为我们总把重点放在紧急的事情上。“预防护理虽没那么紧急,却更为重要。”
预防胜于治疗,听来是老生常谈,政府以“健康SG”口号,让全民健康再次整装出发,给人感觉到是策略性,也是革命性的发展。新一代的医疗保健政策能否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跨部门工作小组拟议从三方面着手,促进全国人民的心理健康,包括让人们更方便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对青年心理健康的支持,以及改善职场相关举措。
工作小组已经展开公共咨询,邀请公众对小组的初步建议提出反馈。
个人心理健康涉及家庭与社会因素,是个多面向的问题,必须全角度处理。
过劳与压力是现代人两大杀手,这意味着未来的学习文化、工作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必须有一番新气象,而这已超越医疗领域的革命。
前议员李美花在新书《从胶园到国会》推介视频中谈退休生活,笑说“退休后赚的钱都是为孩子赚的”,她是令人羡慕的。
不少人退休后所赚的钱是为医生而赚的,他们一生的积蓄到头来是用来“革”自己的“命”。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