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湾《旺报》
旺报社评
通膨来势汹汹,美国联准会政策由鸽转鹰,原本计划6月开始缩减购债,现在不但提前到3月,还要完全停止QE不再购债。升息时点也准备从原定的12月提前到3月,幅度也可能从温和的1~2码,拉升到3~4码。美国的升息循环即将启动。接下来,在资金潮流动下,许多先进经济体将跟进升息,引爆全球升息潮。
资金流向恐将逆转
面对全球金融情势剧烈变化,北京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领头羊,却逆势而行,为“稳经济”为而逆向降准、降息。日前人行以提供市场充裕流动性并刺激经济为理由,继去年底全面降准0.5%后,再度调降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及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利率各10个基点(0.1%),外界解读为“变相降息”。随后人行副行长刘国强更进一步表示,尽管当前8.4%的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不高,一旦中国经济及金融运行出现状况,仍不排除持续降准的可能性。
盱衡中国当前经济情势与大陆政府领导层维稳的决心,再次降准的机率不小。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字可看出端倪,2021年中国经济成长率写下亮眼的8.1%,不仅高于年初设定的6%目标,也优于市场普遍预期的8%。不过,若逐季来看,可以发现经济成长幅度从2021年第1季的18.3%,一路下滑到第4季的4%。预估今年第1季在18.3%的高基期下,GDP数字不会好看。
更令人担心的是,最近疫情蔓延,让封城与管制措施更加严格,连带也重创内需消费市场。尤其是近年来在经济与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过程中,消费已逐渐取代投资跟出口的角色,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贡献来源。根据统计,近十年(2011~2021年)中国消费对经济成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5%。如果不计2020年-6.8%这个离群值(outlier),这个数字更是超过6成,达到61%。倘若消费无法摆脱疫情冲击,经济下行风险势必加大,人行宽松立场就必须持续下去。
中国货币政策方向显然将与先进国家背道而驰,分歧的货币政策,会带来什么问题?可分两个层面观察,一方面中国资金将由净流入变成净流出,这不只会加剧中国金融市场的震荡,也会加大北京经济调控的难度,让接下来经济走势,将更难预测与掌握。
中国货币政策逆向
这一两年来在疫情干扰下,中国经济表现得如此亮眼,除了与生产面的供应链有关外,资金持续流入让金融情势得以稳定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国际金融协会(IIF)调查指出,2020及2021这两年新兴市场总共吸引7635亿美元非居民资金,其中光是中国吸收的净流入资金比重就超过6成。如果单看最近1个月(2021年12月),流入中国股市及债市的境外资金高达226亿美元,是整体净流入资金的135%(代表其他新兴市场为资金净流出)。一旦资金流向逆转,中国稳经济将更加艰难。
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分歧下,全球升息循环过程所带来的外溢与共伴效应不能轻忽。特别是随着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资金移动阻力更小、速度更快,这类外溢与共伴效应会随着移动的便利而放大,甚至形成金融危机,进而反噬实体经济。历次重大金融危机事件,背后多少都是资金快速移动所造成的结果。从1990年代初期中南美洲的通货危机,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都是以美国升息循环作为起头,最后以金融危机爆发作收。
2021年底大陆政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让中国今年经济形势,显得更为严峻,也逼使人行在货币政策上不得不与全球逆向而行。短期这种作法,对经济或许可以起到一定支撑作用,但不能忽视的是,由此衍生的资金外流风险与货币政策分歧下的外溢与共伴效应,可能对本已脆弱的经济,造成二度伤害。对于陷入保5攻防战的官方来说,短期利益与中长期风险,恐怕必须更精准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