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和元:被“格林斯潘总结”否定的“格林斯潘对策”

时间:2021-12-15 07:1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韩和元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人行的这一应对,让我联想到了金融学里的一个概念——“格林斯潘对策”(Greenspan Put)。所谓的“格林斯潘对策”是指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为防止市场大幅持续下跌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指美联储会为经营失败的金融企业提供廉价资金援助。

正如格林斯潘的信徒在给他唱的颂歌里所描述的:“在格林斯潘担任美联储主席的18年时间里,美国经济出现了创纪录的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期,中间只发生过两次温和的衰退。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亚洲金融危机、科技股泡沫破灭以及九一一恐怖袭击事件等一系列重大危机。他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美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格林斯潘创造这一切的魔棒,就是让货币政策处于宽松状态,就是不断地向市场注入大量贬值的货币。也正是因此,格林斯潘获得了一个“宽松的艾伦”的“雅号”。

笔者对该词汇的理解,要比上述解释更为宽泛。我常将格林斯潘及他的信徒的对策等同于:为熨平经济周期,一见经济波动就实施干预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但问题在于,这一“应对”的必然结果,并非如格氏信徒所描绘的那么美好。恰恰相反,这些“应对”往往会诱发市场的道德风险,进而为未来孕育更大的危机。

譬如,当年格氏说:“由于觉察到债务递增带来的资金压力所引发的后果,我们从1989年春季开始对货币市场放松管制。家庭和企业不愿再借贷和消费,贷款人也不再愿意授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紧缩现象。为了尽全力克服上述金融压力,我们在1992年整个夏天逐步调低了短期贷款利率,直到1993年末,我们都将该利率维持在少有的低水平。”

“得益于”这种应对,缔造了格林斯潘的“辉煌成就”——互联网繁荣。但到千禧年时,美国的科技泡沫还是不可避免地破灭了。

作为应对,格林斯潘决定让他掌控的美联储再次打开总开关,增加更多的储备,以此刺激美国经济继续“前进”。从2001年9月起,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创下了1981年以来“最为猛烈的降息轮回”。直到2003年6月,联邦基准利率降低到近50年来的最低点——1%,并一直维持在历史低位近一年时间,直至2004年6月再次升息。

它将官方利率降得如此之多,也就意味着在1%的官方利率和2%的通货膨胀率的水平下,美联储实际上是对借钱的人给予了补贴。特别是,美联储以官方利率隔夜拆借给银行。当美联储降低这些官方利率时,它也间接地降低了更大范围市场内的资金成本,导致在房地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泡沫,2008年的国际金融风暴就此酿成。

事实上,格林斯潘们这种应对会否有效,格林斯潘自己也是大有疑问的。1966年,《客观主义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黄金与经济自由》(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的文章,这篇文章随后又被收录到艾茵·兰德(Ayn Rand)所编著的《资本主义:未知的理想》(Capitalism: The Unknown Ideal)。在这篇文章里,当时还是学者的格林斯潘这样写道:

“当商业活动在美国出现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了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预防任何有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也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机行为,还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机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地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

上面所引的这段话,不是他针对未来某一可能发生事件的预测,而是对20世纪20年代的大繁荣和大萧条这一既成事实所做的研究总结。

这一总结,事实上至今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也正是由于“格林斯潘总结”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才让人对惯用“格林斯潘对策”来予以应对的全球经济忧心忡忡。

作者是广东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