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为反制美国而对部分美国进口商品征收的关税规模相对温和,显示北京仍希望能在最后关头与美国达成协议,同时保留必要时加大反制力度的选项。
美国总统特朗普星期二(2月4日)签署行政令,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同一时间,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通告宣布,从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10%至15%关税。
通告说,中国将对美国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具体商品共八类; 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车则加征10%关税,具体商品共72类。
据法新社报道,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计算,此次反制措施涉及的美国商品年进口额约为200亿美元(270亿新元),约占美国对华总出口的12%。
其中,能源类商品占超过三分之一。根据中国海关数据,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煤炭和液化天然气(LNG)总额超过70亿美元。
报道称,与美国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涉及4500亿美元商品)相比,中国的反制力度温和许多。
凯投宏观中国经济主管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分析,这些措施“显然经过精心调整,目的是向美国(以及国内)传递信号,同时避免造成过大伤害”。
美国智库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克拉茨(Agatha Kratz)则认为,中国的反制措施较为克制,部分原因是中国国内产业对美国进口的依赖,以及国内长期存在的经济困境。
他说,“考虑到当前经济低迷,中国无法承受、也不愿意设置过高的贸易壁垒。北京无法承受鲁莽的行动,我认为他们也不想这么做。”
此外,分析人士还认为,中国目前没有对美采取更严苛的反制措施,可能表明北京希望为与华盛顿的谈判留出空间,以便达成协议后撤销关税。
中国央视旗下的新媒体“玉渊谭天”星期二发文形容,中国针对美国关税实施的反制措施精准且顾全大局,并且今后还可能根据美国关税措施的动态调整反制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