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
早在英国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上台之初,“梅姨”这个对她的昵称便见诸中国社交媒体。至于传遍天下,则在本周,因为她的三天访华行程,西方媒体突然都知道了“Auntie May”。
据报道,当中国央视主持人水均益在专访中告知梅姨她在中国有此昵称时,梅姨怔了一下,随即满脸笑容表示感到荣幸,连声道谢。
中国人尊称年长女士为“姨”,也有一种拉近彼此关系、距离之意。而对西方人来说,非亲非故,去突出女士的年龄大概有点失礼。不过,各方评论纷纷指出,和梅姨在本国得到的绰号相比,中国人简直太亲热、温情了,连随行访华的英国贸易部长福克斯(Liam Fox)都忍不住说,希望英国人能像其他国家民众那样看待梅姨。
梅姨在国内的处境,看看几个绰号就略知一二:Theresa Maynot(没可能)、Theresa Mayday(求救)、Theresa Mayhem(混乱)……
她本周访华,一路上都摆脱不了国内脱欧事务、移民争议、党内离心纷争的缠扰,几乎一度令外国通讯社报道转移焦点。
英国2016年的出口有43%是到欧盟,只有3%是去中国,这样的经济结构,当前却深陷脱欧泥淖,与欧盟的谈判艰巨,国内党内也无共识,此时访华,梅姨期望借助所谓的英中“黄金时代”,对接两国战略共识,增加双边贸易,吸引更多中国投资,目标是浴火重生,脱欧后打造一个“全球化的英国”(A Global Britain),避免国家未来因单飞而边缘化、衰退。
英国2015年曾不顾美国的施压,成为第一个申请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西方国家。
观察家认为,中国对梅姨此行最大的期望,就是英国再次扮演西方领头羊,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的谅解备忘录,对德、法、澳、美等产生示范作用。还有报道说,中国也希望梅姨亲口说出中国国家主席中领导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确认中国的全球化龙头地位。
不过,其中难就难在,英国虽想升级对华关系,却希望能够不向北京叩头就达到目的。所以,对于“一带一路”,梅姨仅强调英国是“天然合作伙伴”,但有关计划须符合“国际标准”,未给予全面背书。她虽未公开谈起人权与香港问题,却送了一套英国广播公司出品的《蓝色星球II》纪录片给中领导人,还附上著名自然科学节目主持人爱登堡(David Attenborough)特地录制的留言,提醒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上的角色,另一方面则突出了英国的文化软实力。
《经济学人》一篇评论的结语做得很好:梅姨在国内如此弱势,以至被认为必定要屈从中国的压力,但或许正是因为她如此弱势,以至她无法屈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