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A股IPO锐减是喜是忧?

时间:2024-04-04 08: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新村长下定决心为A股排雷,散户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中国农业科技巨头先正达(Syngenta)上周宣布终止首次公开售股(IPO)后,A股闻声上涨,舆论一片叫好。将证监会主席戏称为“村长”的中国股民,对“新村长”吴清上任以来严管IPO的举动拍手称快。

原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先正达,募资规模高达650亿元(人民币,下同,124亿新元)。若顺利上市,将是A股市场13年来最大规模IPO,也是A股历史上仅次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和中国神华的第四大IPO。

但投资者也担心,这个“巨无霸”对股市虹吸效应太大,会令原本就脆弱的大盘加速下跌。此外,650亿元募资中有208亿元用于全球并购,195亿元用于偿还长期债务,更被诟病是将股民当做提款机。

虽然先正达是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但舆论普遍认为,这与证监会今年来收紧IPO监管、提高上市门槛有关。有网民说,证监会敢于对这家有国资背景的行业巨头出手,展现出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权益的决心。

先正达IPO撤单,是今年来A股IPO市场的一个缩影。根据万得(Wind)数据,今年第一季共有88个IPO项目终止,其中逾80家是企业主动撤单,超过去年同期的47家。相比之下,第一季仅有30只新股上市,北京、上海、深圳交易所同期受理的新增上市申请更只有两家。

去年下半年中国A股震荡下行之际,中国证监会在8月27日宣布“合理把握IPO与再融资节奏”,要求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吴清今年2月走马上任后,进一步收紧IPO管控。证监会在3月15日同时发布两份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政策文件。

统计显示,今年来监管层针对IPO发行保荐业务,已对券商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开出30余张罚单,并多次重申要坚持IPO“申报即担责”理念,严惩“一查就撤”行为。

“重融资、轻回报”是中国上市企业长期以来的通病。缺乏稳定回报机制,使得多数股民严重依赖“追涨杀跌”,市场容易暴涨暴跌。此外,上市公司数量远超同期退市公司,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而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叠加监管处罚力度不足,令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违规操作屡禁不止,投资者信心一再受挫。

因此,监管层收紧IPO管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运作,稳定市场情绪。用股民的话说,这让市场从被上市公司持续“抽血”中得到喘息机会,恢复“造血”功能;散户也不会像过去一样被频繁“割韭菜”,投资者权益受到更好保障。

IPO“严监管”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证监会换帅两个月来,上证综指累计涨幅已超过13%。先正达IPO撤单后的首个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均高开高走,沪指盘中还一度上探今年来最高点。

不过,持续收紧上市监管导致一级市场萎缩,也是难以忽视的副作用。有市场人士指出,一再提高上市门槛,意味着去年2月全面实行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已名存实亡,企业上市重回审核制时代。

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力不足,是A股市场的一大瓶颈。和美股拥有的苹果、Alphabet(谷歌母公司)、特斯拉等龙头股相比,A股龙头股中这类高增长公司寥寥无几,对市场的提振力度不足。

过去五年里中国股市进行的一系列变革,从科创板开板,到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再到全面注册制,都旨在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推动创新企业发展壮大。若IPO市场和再融资规模持续缩减,是否会让有潜力的起步公司错失快速增长机会,限制A股乃至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

此外,决定企业能否上市的权力重回监管机构手中,会否导致新一轮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令腐败再度滋生?

如何平衡融资与投资市场,既鼓励企业上市又维护投资者权益,是监管官方持续面对的挑战。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还处在此消彼长的对抗中,为了稳市场进行短期调整无可厚非;但长远来看,只有一级和二级市场同时活跃,才能带动市场繁荣发展。

换个角度想,若要保障投资者权益和市场流动性,不一定非得由监管机构出手。官方也可以借鉴美股经验,充分发挥市场参与者的能力:例如降低维权门槛,允许小股东更容易起诉上市公司;完善退市机制,保持进入和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均衡。

过去几年间中国实体经济受挫,市场信心低迷,除了受疫情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冲击,也是行业整顿矫枉过正的后果。当前经济乍暖还寒之际,到位的资本市场监管有助提振实体产业,过度干预则会阻碍市场发展。能否把A股市场盘活而不是管死,还要看新“村长”如何施展监管的艺术。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