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一切皆看性价比

时间:2024-04-03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中国电子产品生产商小米上周加入电动车行业的大混战,直接叫板美国造车巨头特斯拉,首款小米电动车SU7的入门价定在21万5900元(人民币,下同,约4万新元),价格比特斯拉的Model 3低了3万元。

眼下中国电动车行业正在上演激烈的价格战,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发布会上直言,“都是亏钱的”。

小米全新的电动车发布后,中国互联网上立即掀起一阵热议,一些中国网民把小米电动车形容为豪车品牌保时捷的“平替”(平价替代品)。

据雷军称,小米在造这款新车时,直接对标了保时捷,而SU7的Max版时速可达265公里,比保时捷电动车Taycan Turbo的最高时速还要快。有心动的网民搬出“性价比文学”,戏言:“不是保时捷买不起,而是小米更有性价比。”

“不是……买不起,而是……更有性价比”,这也是去年以来中国互联网上频频出现的一句流行语。

去年冬天中国冰雪城市哈尔滨出人意料爆火出圈,各地游客蜂拥而至,当地热门景点一票难求,当时网上就流传一句梗:“不是北欧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

类似的梗还有很多,比如“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不是品牌买不起,而是白牌平替更有性价比”;“不是健身房去不起,而是操场更有性价比”;“不是餐馆吃不起,而是食堂更有性价比”……等等。

这个带有一点自我调侃的句式,被延伸运用到各种消费场景,当中虽有浓浓的戏谑与玩笑成分,但也委婉地展现了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降级的消费观:避免非必要的消费,主打斤斤计较,追求高性价比。

一些数据也佐证了这样的消费氛围。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今年初发布的《2023年中国消费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显示,在去年7月展开的一项调查中,价格敏感度较低、追求进阶价值的消费者占比为15%,比去年1月的调查大降了14个百分点;看中性价比、多平台比价的精打细算型消费者占27%,与去年1月的28%基本持平;不过,寻找平价替代品的消费者占比则从去年1月的15%,大幅上升至27%。

与之前流行一时的炫富相比,许多中国年轻人如今乐此不彼地在网上晒自己如何“薅羊毛”、吃“穷鬼套餐”,分享各种利用商家优惠和折扣省钱的攻略。一名中国友人不久前就分享她的省钱经验,她和身边的朋友已经开始转战批发平台1688,1元一双的袜子、3元一个的纸巾盒,还有各种品牌的平替产品,用她的话说,“拼多多现在已经out(过时)了”。

精打细算的消费氛围下,面对消费者“只买对的、不买贵的”,中国商家必须懂得如何用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性价比来吸引消费者,折扣风、价格战也因此蔓延各行各业,从咖啡到奶茶、从小家电到电动车,商家都在为争夺消费者卯足了劲儿。

这股“卷”的风气也吹到海外。在国内市场经历残酷竞争,并且能存活下来的中国企业,向来就很会打“性价比战”,就像雷军在回应小米汽车定价问题时所说,小米“从小卷到大”“我们不怕卷”。

小米刚刚进军的电动车行业是最典型的例子。几年前曾公开嘲笑比亚迪的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如今面对中国电动车来势汹汹的竞争,也开始惦记贸易壁垒的好,称没有这样的行政干涉,中国汽车制造商就会摧毁绝大多数世界上的竞争对手。

同样“卷”出国的还有中国电商。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Temu今年2月再度斥巨资,在一年一度全美最受瞩目的“超级碗”赛事中投放广告。Temu以及一样来自中国的快时尚品牌SHEIN(希音)据说现在已经取代沃尔玛和Target,成为美国电商亚马逊零售业务内部会议的关注焦点。

经济增长放缓,民众对未来收入增长信心不大,加上房地产市场低迷造成财富效应转负,中国消费者开始理性消费、追求性价比,中国商家除了在国内拼命地“卷”,也得设法在中国之外开疆辟土,带着在中国市场修炼出来的功夫,把“性价比之战”打到海外。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会带来更多竞争,对追求性价比的各国消费者而言都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出海的中国企业也会搅动全球市场的格局,动到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奶酪,在地缘政治愈加紧张的当下,这些商业的竞争,很容易也会变成政治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后,不可避免的一个外溢效应。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