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中国为什么放开?

时间:2023-01-11 07: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中国防疫政策全面转向一个月后,许多地区已度过首波冠病感染高峰,经济社会秩序也逐渐恢复,但互联网上民意依然撕裂。

部分“清零派”网民认为,政府仓促放开导致疫情快速扩散,都因为“共存派”抗议示威,倒逼官方无奈放开。而“共存派”网民立即反驳:如果抗议这么管用,清零派怎么不去上街,要求政府再封控回来?

政策急转弯令地方政府和民众都措手不及,放开的原因更让人捉摸不透。究竟是什么事件促使防疫政策紧急掉头,令“动态清零”迅速走入历史?

中国官媒新华社在官方对冠病降级管理的1月8日,发出万字长文报道披露中国防疫思路转变主要原因及时间线,提到中共高层在优化防控的“20条”和“新十条”措施出台前夕,分别召开两次会议,“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根据报道,11月初召开第一次会议的“时势”,是中国大陆不断出现新发疫情,病毒致病力减弱、疫情控制的社会成本攀升。12月初的第二次会议前夕,则是北京、重庆、广州等地疫情持续暴发,疫情三年的持续影响使得“疲惫、焦虑、紧张等复杂情绪开始蔓延,防疫成本日益加大”。

文章也提到,11月下旬一些民众对部分地区“静默”管理、“层层加码”等问题的反映“引起高度关注”。有学者解读,这其实间接承认11月下旬多个城市爆发的反封控“白纸运动”,促使清零政策加速走入历史。执政党由于忌惮抗议示威带来的政治风险,转向考虑民众提出松绑防疫诉求。

报道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是当时封控难以再抑制疫情扩散,反而加大财政压力、惹得民怨四起。几天前《华尔街日报》引述的消息人士说法也与此呼应,称中国官方在二十大后收到多份报告,了解到“清零”努力愈发徒劳,社会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高后,才考虑为防疫政策松绑。

即便不看上述消息和分析,也有不少民众认为放开是仓促决定,而非官方说的“有准备之战”。就在宣布冠病感染者可以居家隔离、解除全员核酸筛查前几天,多地还在兴建方舱医院和核酸检测亭,实行“一人感染,全楼隔离”的严苛防控。也有地区医院的医生发贴文称,医务人员是和公众同时得知放开的消息,并没有预先做准备的时间。

民间另一大质疑:如果放开是有准备的,为什么不选在夏天,而放在流感等传染病多发、老年人基础病高发的冬天?

新华社长文出炉隔天,中国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接受央视访问时指出,之所以不在去年夏天放开,因为当时老年人整体疫苗接种水平较低,没有达到预期保护效果。他说,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在几个月前还不到40%,现在已经超过80%。

但有网民翻查资料,发现去年11月年长者疫苗接种率,相比7月并未大幅提高。以80岁以上人群为例,在7月底时疫苗全程接种率为61%,加强针接种率为38.4%;而到了11月底,全程接种率为65.8%,加强针接种率为40%,仅分别提高4.8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并且大部分人在上半年接种的加强针,到冬天时已经超过半年,保护效力大幅减弱。

当记者提出有民众认为放开准备不充足的观点时,梁万年则说,从全球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说准备好了,都会难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当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使高危人群及时得到救治。

尽管“快速过峰”这着险棋在中国内外都引发巨大争议,但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似乎已度过放开后最危险的时刻。有人认为,此时再追溯决策原因为何,检讨准备是否充足,已没有太大必要,更重要的是“向前看”。

但不可否认,决策过程不透明和政策不可预测,以及对未来缺乏规划,都让官方公信力受到严重冲击。经历过毫无征兆的政策转向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大打折扣,企业和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随之动摇。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预计,欧洲企业还须观望一段时间,才能决定是否增加在华投资。他说:“从某些方面看,奥密克戎比中国政府更容易预测。”

在防疫政策调整前,中国的行业政策急转,对科技和教培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尽管官方近期频频释放出对民营经济的利好消息,但多家科企至今元气大伤,裁员潮此起彼伏,能否如预期般“满血复活”依然存疑。

中国这一轮“快速过峰”看似几乎落地,但长期疫情发展和经济形势,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在突如其来的放开之后,如何重建各界对政策的信心,是官方接下来要应对的另一大挑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