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共存不是躺平

时间:2022-12-15 07:22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早点

沪声纸述

上个周末,上海的朋友发来一张核酸检测结果截图和一个惊恐表情:“糟糕,我核酸异常了。”

朋友前一天在街边的核酸采样点做了混管检测,结果显示“待复核”。这说明同一个试管采样的1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感染了冠病。

在忐忑中度过两天后,朋友既没有收到疾控中心要求重新采样的通知,也没有等来居委会要求居家隔离的电话。由于没有任何症状,她小心翼翼地出门活动,结果商场和餐馆不仅不看核酸结果,甚至连健康码也不查了。

朋友感叹:“这下可真是‘躺平’了。”

过去一周,上海解除封控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上周三(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出炉后,上海官方随即宣布允许密接者居家隔离,取消入沪人员“五天五检”要求;一天后又允许阳性感染者居家,餐饮场所不再查验核酸证明。从上周六起,上海停止通报新增风险区。到了本周一,多数公共场所均不再查验健康码和场所码。

比解封步伐还快的,则是感冒退烧药脱销的速度,以及新增感染者的数字。看到北京各家医院发热门诊大排长队,从医护人员到快递小哥纷纷染疫,上海人也为预计一个月后到来的疫情高峰惴惴不安。有“清零”支持者认为,放开后的种种乱象验证“躺平”弊大于利,还将支持共存者称为“躺匪”。

朋友好奇发问:“新加坡‘躺平’时也是这样吗?”我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

去年5月,新加坡经历德尔塔变异株冲击后,意识到靠全面封锁“清零”难以为继,因而开始转向,与冠病共存。这被部分中国网民视为“躺平”,在新加坡国内,也同样引发舆论争议。

但与朋友理解的“躺平”不同,新加坡转向共存后,并非持续快速地放宽防疫政策,而是根据疫情发展,在放松和收紧管控间反复切换。在此期间,政府一方面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尤其是提升年长者的疫苗接种率;一方面频繁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民众通报疫情最新趋势,解释做出政策调整的原因。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今年3月宣布,新加坡将“果断迈向与冠病共存”。此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人口比率已经从去年5月的31%提升至89%;80岁以上年长者的全程接种率则从60%提高至94%。  

新加坡、日本和台湾这些早期坚持清零的国家和地区,在转向共存时都要走过一段艰辛之路,绝非一劳永逸的“躺平”。新总理李显龙就曾指出,新加坡在决定放宽防疫限制的速度和程度时,得综合考虑医护人员和医疗系统的承受能力、防疫措施对企业和经济的冲击,以及对社群互动交流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在新加坡几乎全面解除防疫限制时,同为国际大都会的上海,正值人心惶惶的封城前夕。在随后的两个月封控期间,街道上立起了铁皮围墙,居民区外架起铁丝网,上百个方舱医院接连建成,1万5000个核酸采样点投入使用……

在“大上海保卫战”宣告胜利不到半年后,感染者不必再入方舱,可选择居家自愈;核酸检测需求大幅减少,开始提倡抗原自测——这些正是封城期间上海民众的主要诉求。防疫松绑的消息出炉后,小区邻居调侃:“辛苦清零大半年,一夜回到封城前。早知如此,不如把盖方舱和测核酸的钱用来打疫苗。”

作为医疗资源最充裕、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原本有机会在上半年疫情中探索共存之道,再把经验推广到中国其他地区。放大来看,作为全球最早走出首波疫情冲击,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国家,中国原本也可以把握过去两年时间,用于研发保护效力更高的疫苗、改善各地医疗资源失衡局面,更早地为政策转向做准备。

而如今面对猝不及防的政策急转弯,较低的老年人疫苗接种率、大幅减退的加强针效力、以及差异悬殊的各地医疗水平,的确只比“躺平”好一些。美国首席传染病专家福奇就警告,中国退出清零政策导致的大规模感染浪潮料将冲击庞大老年人口,令医疗系统承压,并可能产生新的变异株,再度传播到世界各地。

面对医疗、健康、经济的巨大潜在冲击风险,中国官方正快速调整策略,本月来相继印发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方案、提升农村地区医疗保障能力方案、第二剂加强针接种方案等,并将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以解民众就医用药的燃眉之急。

就像中国网民调侃的那样:等了三年,疫情终于开始了。在这个人口大国从清零转向共存的转型过程中,毫无准备地“躺平”并非上策,还是得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道路。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