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相信理性和善意的人,懂得只有通过对话增进理解,才能跨越分歧、弥合裂痕,避免陷入暴力与复仇的恶性循环。
“滚回中国”,是冠病病毒肆虐的几年里,亚裔面孔在美国不时听到的一句话。这背后,是中美对抗、民粹盛行和疫情影响经济生活叠加的复杂背景。排外,往往是人们遇到不如意时的本能反应。
上周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来自中国、在新加坡生活了10年的朋友倾诉,她在这里竟然也听到了这句话。
不久前,她的父母从中国前来探望孙辈。傍晚准备带孩子下楼玩时,一名外卖小哥迎面把一份快餐递了过来,老人以为是正在加班的女儿订的,没有细看,放进屋就下了楼。不一会,小哥急匆匆找到他们,但老人不谙英文,鸡同鸭讲。终于明白原来是对面单位的外卖被送错了,赶忙上楼。此刻邻居已是气势汹汹,女主人大骂“盗窃”,男主人做出挥拳相向的架势。老人连连解释道歉,幼儿吓得哇哇大哭……对方不依不饶,20出头的儿子大喊“新加坡是英语国家,不懂就滚回中国!”
朋友描述完这个她口中的“小插曲”,一众新移民群友哗然。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也有过类似经历;有的说近来免签游客增多,负面事件时有耳闻;而更多的说,新加坡社会总体良善谦和,对老人儿童相对友好,这样诉诸语言暴力乃至肢体暴力的还是极少数。
不禁想起,半个月前九一八日本侵华纪念日,在中国深圳,日籍男童沈航平在上学路上被凶徒刺杀,引发国际震动。6月,四名美国教师在吉林被人持刀捅伤;同月,苏州一对日本母子等候校车时突遭袭击,乘务员胡友平挺身而出阻挡利刃,不幸离世。这些事件进一步撕裂本已极化的中国公共舆论:不少网友认为,应当反思仇恨教育的恶果;也有人不满的是:在中国开设日本人学校,“新时代租界吗?”
9月,大洋彼岸的美国,总统电视辩论把焦点带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俄亥俄小镇。特朗普蹦出一句早已辟谣的离奇传说——海地移民偷吃当地居民的猫狗宠物。背后的故事是,如同许多铁锈地带城镇一样,这里制造业转移海外,就业凋敝,人口流失。为了重振而引进外资工业,也催生劳动力需求。过万名海地移民于是口口相传前来劳作安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也占用资源,推高房价。去年,一起海地司机不慎驾驶,造成11岁小镇男孩艾登死亡的车祸之后,各种排外谣言开始发酵……大选季来临,人们的不满成了政客手中的武器。
曾经,全球化进程高歌猛进,世界像个地球村。无论商品、资源、文化还是人本身,互通有无,穿梭迁徙,都是共赢的寻常事。但近几年,双刃剑的弊端逐渐显现,外来竞争使得安于一隅的好日子一去不返,排外情绪犹如悄然加压的炸药桶,一不小心就燃爆为仇恨和暴力。鼓吹民族主义、诉诸“部落政治”的右翼民粹在多个国家崛起,“他们vs我们”的敌我叙事大行其道。人们互贴标签,水火不容,再也没有耐心倾听对方,寻求共识。
值得庆幸的是,尽管仇恨的浪潮不断冲击,但在撕裂的背后,仍有一股更深层的力量默默流动——那些依然相信理性和善意的人,懂得只有通过对话增进理解,才能跨越分歧、弥合裂痕,避免陷入暴力与复仇的恶性循环。
在新加坡,真实数据、及时辟谣相当有力。官方澄清,新中签证互免后,在本地被逮捕的中国短期访客人数和比率并未增加。人力部的劳动市场报告也显示,“外国人抢走本地人饭碗”并非事实。“新加坡和新加坡人都能从外国人,包括中国人所带来的旅游收益和就业机会中受益”,相关官员如是说。
在中国,航平离世两天内,学校就收到过千束民众自发表达哀悼的鲜花,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微信公众号也获得3000多条慰问留言。几个月里,胡友平家属收到的捐款捐物络绎不绝,以至于他们要公开婉拒,“相信任何有正义、有爱心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事件后,我给担任共同通讯社驻华记者的日本好友发去问候。她的丈夫是中国人,六岁的孩子跟航平一样在日本人学校就读。“中国是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接连发生持刀伤人事件确实令人费解”,她回复。当我关心他们一家在北京的生活,“挺习惯的,老百姓很友好,尤其对小朋友!”她发了个笑脸。
她还聊起网上疑似航平父亲写的一封信。日本记者难以核实,但惊讶于这封信竟在中国社交网络广泛流传。信中写道:“我不希望极少数思想扭曲卑劣之人的罪行,破坏两国的关系……继续为日中两国的相互理解做出微小贡献,既是对我最爱的儿子的赎罪,也是对凶犯的报复”。
读完信,我想起另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一个最有资格愤怒,却同样想让世人以爱纪念孩子的人。“艾登不是被谋杀的,而是意外。为了像他那样生活,你须要接纳他人”,俄亥俄车祸罹难男孩艾登的爸爸,在市政会议上说:“悲剧引发共鸣,但请不要让它被利用来煽动仇恨。”
(作者是《联合早报》视频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