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极端天气考验中国交通设施 防洪标准亟待更新

时间:2024-08-15 09: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中新社

随着极端暴雨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生,近期中国多地交通基础设施受损,引发多起高速公路垮塌事件。中新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专家指出,除了改善防洪设施,更根本的“升级”是更新公路、桥梁的设计防洪安全标准。

受极端天气影响,广东、陕西、四川接连发生高速公路垮塌事件。三起事件有一定共性:都发生在山区,又同时遭遇了极端暴雨洪水,且发生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多位交通专家强调,中国公路应对极端天气所面临的一切挑战的原点,就是“量大面广,难以实现精准防治”。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彭卫兵指出,但当这么大体量的公路撞上极端天气,再叠加部分早期的老旧路段建造等级低或存在施工缺陷等多重因素,从概率上说,事故频率的确会有所增加。

“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陆路交通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负责人黄晓明表示,现有的公路桥梁,从应对极端天气角度,在韧性提升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间。同时,还要结合当地条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排水、防洪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速,根据历史数据测算出的洪水重现期已不再能反映当下的情况。除了改善防洪设施,多位专家建议,更根本的“升级”,是更新公路、桥梁的设计防洪安全标准。

一位不愿具名的交通领域防灾减灾专家认为,为应对气候变化对交通设施的影响,需要用地区的新数据去滚动评估洪水风险,更新设计洪水水位等参数。“我们现在应重新审视一遍,现有的公路、桥梁设防能力是否达标。”

公路、桥梁垮塌事故发生前,通常都会有预兆。在距离广东梅大高速垮塌处1公里内的边坡上,还布有五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边坡位移监测设备。但显然,这套先进技术工具未能发挥作用。

某矿业公司岩土工程专家张星说,一方面,GNSS设备常年暴露于野外环境中,容易出现损坏;另一方面,究竟监测到多大程度的位移要发出警报,在现实中是一个难点。

相较于复杂的边坡监测,桥梁的灾前监测预警难度要小一些。彭卫兵称,如果位移监测仪发现桥墩和桥梁间发生了持续相对位移,就意味着存在倒塌风险。“大部分桥梁在出现征兆到倒塌间是有预警窗口的,长则几小时,短则几分钟。”

多位专家指出,面对极端天气,中国桥梁中有病害或地处山洪易发地区的中小桥梁正是最薄弱的环节,它们迫切需要加强监测。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2023年发表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十三五”以来全国公路养护资金缺口每年在10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与此同时,2021年全国二级及以上高等级公路路龄超过15年的比例已超50%,路龄20年及以上的比例达32.3%。专家表示,极端天气频发将导致养护难度和成本进一步增加,在道路加速“老龄化”等因素叠加下,养护资金的缺口会持续扩大。

彭卫兵建议,地方政府应将养护管理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基建拉动经济的逻辑,养护未必不可,通过智能化养护也可以带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系列新基建的发展,如果能让养护成为产业链,地方对养护就会更加重视。

热度: ° | 返回联合早报首页 可查看更多内容。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