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展望美中新关系下的台海和平

时间:2023-11-06 11:1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台湾《旺报》社评

美国总统拜登、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旧金山APEC峰会期间会晤,几近成局。有别于去年的峇厘岛会晤,旧金山“拜习会”前,双方已展开频繁的沟通与对话,这次会晤将不再只具有象征意义。特朗普上台后,台海因美中激烈对抗而沦为兵凶战危之地,如今美中关系有望改善,无论2024大选结果如何,对两岸关系都是利多。

拜习二会 美中四项默契

从峇厘岛到旧金山,两次“拜习会”之间,可以视为美中关系急速下坠后的「筑底期」,双方不仅找到了停损点,也在不对彼此抱幻想的情形下,基于各自现实制定了恢复双边关系的路线图,并建立四项默契:第一,决不能卷入战争;第二,深知经贸联结不可取代,即便高科技竞争依旧激烈,但均有意维护既有经贸合作;第三,都迫切走出疫情三年民间交往停摆的困境;第四,应在一些全球问题上开启合作。

基于上述四点默契,美中度过“气球风波”的剑拔弩张之后,总算在下半年展开密集会谈、互访,并且达成了实质成果。习近平多次以会见、书信方式,对美中民间交流释出温和正面的讯号,美国财长耶伦、商务部长雷蒙多访中,还趁机走上街头与民众互动,扭转了特朗普启动贸易战之后双方“反美vs.反中”的舆论氛围,降低美中恢复对话的民意阻力。美国恢复参加北京军事二轨对话“香山论坛”、派出“史上最高规格”代表团参加上海进口博览会、部分对华高科技管制采取“无限期豁免”的调整措施。

美中关系在1990至2010年代,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好不到哪里去,也坏不到哪里去”,但奥巴马后期重返亚太,特朗普任内确立印太战略之后,美中关系逐渐恶化,不仅出现“结构性冲突”“历史性对抗”乃至“新冷战”的说法,也产生了“抗中是美国朝野共识”的论断。不过,毕竟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大陆也不再是毛时代“勒紧裤腰带”反苏修、反美帝的意识形态政权,尤其是俄乌、以巴两场热战,令全世界都认识到战争的残酷,美中还是逐步回到了务实理性的轨道。

以今年10月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率跨党派议员访问中国大陆为标志,美国朝野对待中国大陆的态度,正在从“强硬抗中”转变为“务实竞争”,这决定了不论美国2024大选结果为何、拜登是否能保住总统大位、特朗普是否卷土重来,美中双方都确立了“红线意识”:那就是不发生军事冲突、保持高层沟通对话、维持经贸和民间交往。双方最容易擦枪走火的,就是在所谓“三海”:台海、东海、南中国海。其中,后两海可以透过高层沟通处理,但台海则因为有台湾这个“第三方”因素而充满不确定性。

红线意识 重建三方互信

但近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现象,折射出美中在台海问题上,正在努力排除“第三方”因素的影响。首先,以香山论坛为例,大陆政府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虽然说出“绝不手软”的硬话,但前提还是设定在“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军科院副院长何雷采访时提到“迫不得已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但重申统一“没有时间表”,两相对照可知,北京对台动武仍然是“极端情形下的被动反应”,而非颠覆和平统一政策的主动寻求武统台湾。

最近西方战略界对台海问题的研究报告,开始着墨于美陆台互信的重建。葛来仪在《纽约时报》撰文,建议美方向北京提供可信的保证,只要中国大陆不对台动武,华盛顿就不会支持台湾独立,也不会恢复过去与台湾的防御条约。再如,国际危机组织最新报告《防止台海战争》认为,华府应向北京保证不谋求台湾与大陆永久分离,台北应向北京保证不谋求正式独立,北京应向华府保证尚未决定武统。

担忧“2027武统时间点”的西方战略界,开始表达“不独”的重要,并将其视为台海避免战争、恢复和平的关键,这意味美中对台海的基本互信有望重建,美中长期竞争关系不会变,意外冲突的风险仍然很高,但双方会致力管控分歧、避免冲突,台湾需在美中这种新关系架构下找到新平衡点。2024选后,“蓝白合”若能成胜选,应有机会创造两岸关系新平衡点,摆脱兵凶战危困境;若赖清德胜选,民进党将面临“去独”的压力,压力不仅来自台湾和大陆,更将来自国际社会。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