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博会开幕前夕 舆论争议再起

时间:2023-11-05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欧盟商会称注重形式多过实质 中国进博会被指是“政治秀”引发争议

中国重开国门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前夕,相关舆论争议再起。中国欧盟商会批评进博会已变成“政治秀”,上海学者则指进博会作为综合性国际公共交流平台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去政治化。

第六届进博会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总理李强将出席星期天(11月5日)上午的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这也是进博会自2018年举办以来,首次由国务院总理而非国家主席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欧盟商会星期五(11月3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参加进博会的欧洲企业比率从2018年的42%降至32%,主要原因包括参展成本高昂、投资价值下降和政策变化有限等。

根据这份上个月面向116家欧洲企业展开的调查,尽管59%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政府机构参会中获益,但去年只有24%参展商通过进博会达成交易,比例远低于2018年的50%。

欧盟商会副主席代开乐(Carlo D’Andrea)星期五在记者会上直言,进博会已经从贸易展会变成一场“雾里看花的政治秀”,“由于注重形式多过实质,它缺乏重塑商业信心所需的切实成果”。

代开乐回应《联合早报》提问时指出,多数会员企业反映进博会参展成本超过20万元人民币(约3万7000新元),若再加上超过进口商品等费用,开销轻易超过百万元。“这对中小企业是沉重的负担,也解释了为什么一再参加进博会的多是大型企业。”

商会建议进博会“去政治化”,专注于如何创造商业价值,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配套、引进更多买家、简化注册与行政流程等。

《金融时报》则在进博会开幕前一天报道,美国咨询公司盖洛普(Gallup)将关闭在华业务,公司建议客户将一些项目转移到国外。

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张晓娣星期六(11月4日)回应称,随着进博会的贸易便利措施常态化与制度化,如今外商在六天展会期间直接感受到的政策改进可能不像早期那么明显。但进博会带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应投资便利化政策,“这些产业投资类政策红利的显现和释放周期将更长、更可持续”。

张晓娣在发给媒体的回应中指出,进博会作为综合性国际公共交流平台的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完全“去政治化”。

她说,进博会不是简单的交易展会,是与“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相配的制度性开放产物;也为不同类型企业、组织和团体提供与各国政商高层平等、自由对话交流的机会。“在如此多元的参与者背景下,抛开价值观、政治立场等只谈经贸合作是不现实甚至不可能的。”

本届进博会吸引了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00多家企业参展。参展商多于去年,但参展国数量仍未恢复到冠病疫情前水平。

新加坡56家企业参展

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今年带领56家新加坡企业参与进博会,其中约四成是首次参展。

主营无淀粉面条的食品业者La-lynn首席执行官兰基里(Kanokwan Lankeeree)受访时说,公司今年2月刚推出第一款产品,希望通过进博会在中国找到合作伙伴。“中国市场不仅体量庞大,也有越来越多消费者追求更健康饮食,相信我们的产品会得到认可。”

兰基里也透露,扣除与其他新加坡企业组团参展获得的各类津贴后,展台费用约为5000新元,“对中小企业而言,这个价格算合理。”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