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菲:基辛格访北京释义——中美关系难以回到从前

时间:2023-07-22 10:20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来源:《中国时报》

作者:周忠菲

近日,美国著名外交家、尼克逊政府、福特政府时期担任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以百岁高龄访问中国。基辛格与中方第一位高层互动对象,是被列入美国制裁名单的中国国防部部长李尚福。基辛格以非军人身分,与中国解放军将领赫然会面,可见此行非同一般,传递出中美有可能局部恢复军事互动的信号。另一“压卷”重笔,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会见基辛格(这是52年前,周恩来总理会见基辛格的地方)。习近平对基辛格的百岁之寿,对其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国的数百次访问,以及在促进中美关系方面的贡献,表达了谢意。

有评论认为,基辛格是在两国决策圈子裡“说得上话”的人物,此行目的显然是“传话”。也有得出中美关系可能进入新时代、展现新视窗的判断。中间论调认为,基辛格此行不是推动中美“重新建交”,而是推动中美“重建互信”。在中美关系的“解冻”方式上,一种看法认为有可能保持“继续谈”的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中美“接触、中断、再接触”的冷方式,可能出现调整。更加极端的言论如,美国战略追求“稳中抗俄”,“对中妥协”是“拖延战术”等。更有“媒体八卦”,宣称基辛格访华“身怀秘笈”,是配合美国政治制度需要的“双簧戏码”,不可避免地披上了某种“量身定制”的色彩。

美国把中国当敌手对待

本文基本判断是,中美关系已经难以回到从前。美国把中国列为主要竞争对手,即敌手对待,也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中国对和平与稳定外在环境的追求,也是坚定不移的。当然,这不妨碍我们将基辛格访问北京,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进行观察。

理论上,基辛格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大师。此外,他又是美苏缓和、美中俄三角、世界与地区秩序,特别是亚太地区秩序的设计者、操盘者、参与者。今天,国际局势剧变,但美国的全球与地区战略,仍然受到均势理论的影响,如“中美经贸不能脱钩”的主张,就是均势理论在经济领域的折射。对基辛格国际影响力的存在,中国有自己的见地。

实践层面,拜登政府已将中国列为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拜登对华战略在走向极端化方面,比特朗普走得更远。拜登任内,将中美冲突不断推到临界点,是其主要手法。只是目前还未到达负面底线的极限而已。基辛格本人也多次提及,中美未来的竞争将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甚至将当前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及其危险性,定于临近战争。

顺着这个思路,本文认为,中美矛盾看似错综复杂,但实际上,中美关系真正的核心,在于双方是否能够对军事冲突进行管控。中美之间的其它“爆点”,如意识形态、民主价值观、中东问题、俄乌冲突,美日澳印四边安全机制、中美贸易、高科技竞争、台湾问题等,最终都将落在中美是否发生军事冲突这个结上。因此,防止中美发生军事冲突,应是基辛格此次访华的重点。

基于此,结论认为:基辛格来北京工作主线是辩证的,访华效果也是双向的。目前表现为,一方面向世界显示“中美难以脱钩”,另一方面,显示“中美关系难以回到从前”。至于美国设想的,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还有待观察。

围绕此结论,提几个观察点:

其一,出场方式有讲究。

基辛格是目标人物,此次访华是非官方身分,还是半官方身分?这是一个看点。

2020年11月25日,特朗普政府撤掉了包括基辛格在内的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当时美国对这件事的处理非常低调,以至于未引起舆论的关注。但后来的轨迹显示,此举具有中美关系彻底反转的象征意义。美国对华政策转向从此出现加速,这种恶化一直持续到拜登政府。气球事件后,中美关系进入一个更加困难的僵局。

今年6月,美国众院通过了成立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的决议,并成立一个中美关系小组。成员除基辛格外,包括有代表性的,华盛顿彼得森研究所的经济学家拉迪,其他商业人士等。拉迪对中美合作,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长期看好,长期与中国学术界交往。

然而基辛格此次访华,并没有借助这一最近决定成立的,专门针对当前中美关系的部门作为“合适的平台”。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基辛格的中国之行得到行政部门的支援,但常识又告诉人们,如此重磅行动,无疑与美国对华决策层紧密相关。

从中国官方报导对基辛格的称谓是“前国务卿”。这一细致用语,显示基辛格的出场方式,既“余音绕梁”,又恰到好处。

其二,独具匠心的定格。基辛格是国际战略大师,他对全球秩序、区域安全、大国关系、美国霸权,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中方对其定位,聚焦于基辛格见证历史,以及参与历史事实。

当前美国的局势在于,拜登政府正处在美国大选的政治压力与利益集团的漩涡之中。共和党以及国会参院集中火力,指责政府未能重视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反华势力,包括军方,要求政府进一步采取强硬措施,遏制中国增强力量。但科技界“逆流而动”,出现“高举义旗”的现象,多家大公司反对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无脑地抹黑中国”,反对“对中国高科技进行一场没有结果的绞杀”。这些矛盾的交织,促成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寻求新的平衡工具的需要。

基辛格的来访,本身就是对中美关系发出信号,具体谈什么,则属次要。如基辛格本人首先使用了“中国老朋友”的称谓,习近平会见基辛格时,重音也落在百岁、寿宴、感谢他对中美两国人民的贡献方面。将基辛格访华,定格在中美交往历史的见证人,历史事实的参与者,即历史与个人的关系上。

基辛格与中方会见“尺度很大”

其三,除了“重情讲义”,这次基辛格与中方的会见“尺度很大”。世界对此高度关注。

一段时期以来,美国从多角度、全方位、高层次发出的,“对中国打打杀杀”的呼声,实质是在不同层次,对甚嚣尘上的、中美可能出现军事冲突的论调,进行配合,发出威慑,让事与愿违。

此次基辛格来北京之前,美国国务院、国会两党、军方、包括美国许多知名智库和相关机构,依然释放了这样的信号。如美国财政部、商务部这类明显表示“不与中国脱钩”的部门,对中国的谈判策略,也是能够强硬多少,就强硬多少。即使不欢而散,也不改变与中国对抗的格局。

因此,从中国角度看,基辛格来访所显示的,前面提及的双向性含义,其复杂性,远超出所谓“美国认为中国的发展壮大会损害自身利益”,“中国认为美国千方百计是图谋遏制中国的发展”这样的简单定义。更不是所谓“中国强调自身对所谓世界霸权、对赶超美国没有兴趣”,“中美双方停留在相互不否认对方的判断,中美关系就可冰释前嫌”能够解释的。

其它如拜登政府意在“防止中俄联盟”,美国对中国推行“缓兵之计”,“中国实现对美反超”,美国将接受“世界已经改变的现实”等一系列“捷足先登”的夸张性说法,均难以说明拜登政府与最近美国众议院成立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以及基辛格这次访华之间的关系。

借用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巴斯卡尔.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近日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的一段话作为收尾。博尼法斯含蓄地说,对世界而言,中美关系是未来10-15年的最大挑战。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不可能真正脱钩,因此,需要寻找到一条合作的道路。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还须拭目以待。

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