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今夏天气暴热、停电频传,学者分析认为,为达致稳定供电和净零碳排的目标,现阶段无法放弃核能,必须滚动修正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多元绿能。
今年7月全球平均气温屡创新高,全台湾有如“烤番薯”。7月5日花莲县玉里镇飙到39.1摄氏度,7月8日台北盆地中央的中正和万华区也测到38.5摄氏度的极端高温。炎夏高峰要到8月中旬才落幕,2020年7月24日写下的39.7摄氏度最高温纪录,难保不被改写。
无论南北,停电都令人困扰。7月9日高雄凤山停电,约90盏路灯不亮,国民党籍高雄市议员李雅静在脸书贴图文发问,难道“冷气开、路灯灭”是热天新常态?同一晚,台北信义区吴兴街1184户停电,一片黑压压,台湾电力公司(台电)紧急派人抢修。
过去两年台湾连续发生“513大停电”和“303大停电”,分别影响415万户和549万户。虽然政府再三否认缺电,但显然与民间感受有落差。无论政治或能源政策立场,受访学者也都对台湾能否稳定供电表示忧虑。
首先,台湾蔡英文2016年上台后,提出“2025非核家园”政策,承诺在2025年达到全面废核,能源占比转型为天然气占五成、绿能占两成(取代核能)、燃煤占三成的愿景。
要达标难度很高。截至2022年底,台湾的绿能或再生能源只占8.6%,今年6月经济部能源局先把2025年目标下修到15.5%,并宣布绿能两成的目标延到2026年10月来完成。
至于2025年剩余84.5%火力发电,能源局只说以天然气为主、燃煤为辅,没再提天然气五成和燃煤三成的目标。截至2022年底,台湾能源的天然气占比是43.4%、燃煤占34.8%。因面对环境评估争议,规划兴建的多个天然气接收站进度落后,要在2025年达到五成能源占比极具挑战。
至于台湾的核能占比,已从1985年的52.4%,逐年降到2015年的16%和2022年底的9.1%。
能源出现缺口 面对停电危机
一旦第三核能发电厂(核三厂)1号机、2号机分别在明年7月和后年5月停用,台湾能源供应将面对核能归零、天然气开天窗、风电光电等绿能不够力的窘境。若不及时调整,未来将随时上演大停电危机。
台湾已在2018年通过“以核养绿”公投,人民希望在绿能未到位前,让核能扮演衔接角色;但政府无意再推动核能,被指漠视民意“没收公投”。
面对能源缺口,有意参选2024年1月总统大选的政治人物都对核能课题表态,包括民进党主席、台湾副总统赖清德5月底提到官方正规划让停机的核能机组维持紧急效能,被视为可接受让核电备用应急,不再坚持2025年达到非核家园的目标。
台湾清华大学工程与系统科学系特聘教授李敏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核电已被欧盟视为绿能,符合供电稳定、电价稳定、低碳排放的电力系统三大要求。台湾若要走出能源困境,唯有放弃“2025非核家园”政策,推动四座核电厂供电,即核一、二、三厂延役与核四厂商转。
他说,面对全球暖化的气候危机,台湾要达到2050年碳中和的净零(Net Zero)转型目标,理想状况是短期通过核电厂,以及长期推动小型模组化反应炉(SMR)与核融核发电等方式,将作为无碳能源的核能发电比例提升到三成能源占比,同时发展多元再生能源和储电设施,并将燃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比例控制在四成以下。
李敏说,台湾面对地狭人稠和孤岛电网的限制,再生能源发电需要广大土地、规划中的四个天然气接收站还没盖,在夏天用电高峰,一旦电网或电厂故障,很可能发生缺电和限电状况。
他坦言,核电厂延役的最大困难来自政治阻力,建议考虑以公有民营的方式运作绕过政治纷扰,邀请民间厂商投资、国际电力公司管理,并交给台电运转。
有关台湾能源困境的关键,中央研究院永续科学中心专案经理王瑞庚博士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政府近年快速创造再生能源,但没有以相应速度扩大电网和储能装置容量,就算能源开发出来,但后端电网无法承受,绿能占比依然无法达标。
王瑞庚建议,台湾应参考德国和美国加州情况,加紧发展分散式电网,包括多建设能把交流电量并入公共电网的电动车充电站,实现全民储电或藏电于民的状态,同时增加风力发电和光热发电的馈线设施,提升电网韧性。
他说,风电和太阳能光电面对天气变幻,无法保证稳定供应;相比之下核能调度能力好,可随时进入电网,遇到热天干旱、缺水力发电时,核电厂可稳定供电,值得认真考虑延役,并看海内外能源供应情势,进行滚动检讨。
王瑞庚说,中研院评估后认为,为达致稳定供电和净零碳排的目标,台湾应多管齐下,优先发展去碳燃氢(即在天然气混入氢气,以降低碳排)、开发地热和发展高效太阳光电。
台湾公民社会高度关注能源课题,有人坚持非核理想,有人关注环保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人担忧天然气储备不足两周,面对大陆军事封锁会演变成国安危机,也有人建议铺设海底电缆向澳大利亚买绿电。王瑞庚表示,台湾崇尚民主价值,就该通过对话建立共识,根据独特情境走出自己的路;政府也应根据科学思维制定政策,减少政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