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显示,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再次双双走弱。其中CPI同比增速回落至零,为2021年2月以来首次。PPI同比下降5.4%,降幅比5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为连续第六个月降幅扩大,也是2016年1月以来最低。
CPI体现下游消费品价格,PPI反映上游工业品价格。CPI与PPI双降,即消费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双降,这归咎于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但根本因素还是消费不足、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足。
中国当前需求不振的局面,与西方多数经济体形成鲜明反差。CPI表现的较低通胀水平,为宏观政策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腾挪出更多、更大的发挥空间。PPI下降,对企业来说,意味着生产成本下降,有利于提升利润空间和竞争力。
不过CPI与PPI双降,消费市场低迷,制造业产能过剩,有可能引发经济通缩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经济学界公认,通缩比通胀更可怕,通缩比通胀更要命,通缩比通胀更难缠。因此,在经济界有“宁要通胀不要通缩”的说法。令欧美心有余悸的1929年大萧条,对应的正是长达十几年的经济低迷与通缩。10年前,通缩的幽灵也在全球市场游荡过,经历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如蜗牛爬行。
中国经济在经历松绑疫情防控措施后,曾出现昙花一现的经济反弹,但4月以来的多项宏观数据,出人意料之外处于徘徊、陷入不温不火的尴尬局面,有可能是经济紧缩的前兆,千万不可小觑。
中国国家统计局预判,下半年国际输入性影响还会持续,国内市场需求仍在恢复中,部分工业品价格短期下行情况还会延续。但是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市场需求回暖,总的判断,下半年PPI有望逐步回升。多数经济学家也认为,PPI同比跌幅大概率已触底,预计下半年有望逐步收窄。
但是,考虑到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应充分估计三四季度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重视提升逆周期政策稳信心、稳增长、扩内需的效果。其中防通缩应是主要政策指向。
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寻找新的生长点,不失为消除通缩风险的锦囊妙计。
面对6月份CPI和PPI数据双双走弱,中国中央政府酝酿及时推出一系列稳经济措施已是箭在弦上。事实上,“及时出台”“抓紧实施”“下更大功夫”“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这些关键词语,一直出现在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时至2023年中,从国务院常务会议到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一系列部署释放出推动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的强烈信号。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出台一批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已是当务之急。
我们坚信,在一系列稳经济政策的规制下,即便出现通缩的苗头,也会及时消弭。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