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报
作者:周永新
近日朋友相聚,惯常的一句话:“你对李家超的新政府有什么看法?”各人的看法,在乎他们的立场和取向,及所属阶层和经济条件,难有统一意见。过去一个多月来,从接触的人中,我综合了他们对新一届政府的期望——这些意见绝对没有代表性,有些更是自己的解读,但现在提出来,或可帮助李家超在未来施政上更贴近民情和民意。
第一,市民的普遍愿望是不想新政府在最初成立的两三年“大搞特搞”,因经过过去几年的动荡日子,市民盼望有较长时间恢复元气,也是一般理解的“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并非指新政府可以“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避免展开一些规模大、却没有把握可达成目标的民生改善大计,例如翻天覆地改革现行医疗制度,而应集中精神和力量处理一些急待改善的措施,例如长者和残疾人士所需的医疗和住院照顾、学童恢复正常学校生活后得到适当协助,及打工仔保住饭碗之余,更能获取合理报酬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市民所以渴望稳定的生活,因为他们发觉,过往看似平凡的日子并非理所当然,而过去几年经历的“三失”——失医、失学、失业——或许再次出现,成为生活常态。因此市民盼望未来两三年,新政府能以市民福祉为念,协助市民重新踏上正常生活。
第二,李家超决定参选以来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市民听得最多、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说政府必须“干实事、干成事”,施政必须“以结果为目标”。什么是李家超心里的“实事”?或许是他提出的“提前一年上楼计划”,或许是扶持1000名居于劏房的初中生成长,但在市民心裏,什么才是他们渴望看到的“实事”?以下是一些市民的意见。
通关是市民心中大事
(1)香港何时才能与内地通关?何时才能外游回来后不用隔离?与内地通关的目的,并不单纯为了内地居民可来港消费,从而振兴本地经济,而是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居民已建立千丝万缕的关系:经贸往来自然以倍数增加,但跨境婚姻更彻底改变了香港人口结构和家庭组织。
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以来,香港与内地往来受到限制,从此有多少夫妇两年多来未能相聚?多少孩子未能来港上课?多少在内地/香港工作的子女未能过关探亲?总的一句,通关是市民心中的大事、实事。
至于出外旅游,市民的目的并非单纯为吃喝玩乐,而是在繁忙工作中有机会出外抖抖气、散散心,“充电”是也!两年未能出外旅游,不少市民心绪不宁,甚至患上抑郁症。李家超应体谅市民出外旅游的迫切盼望,在这方面为他们做点实事。
(2)过去两年,政府先后派发现金及消费券。对于措施应否延续,市民或有不同意见,但不少人觉得,政府与其搞这么多收入和资产审查的援助计划,不如简单地每年向市民派钱,犹如澳门的做法。
这并不是什么“基本生活收入”,而是让市民在自己收入以外,多得政府一些补助,令他们生活好过一点——低收入者可有额外金钱购买必需品;收入中等的可全家出外散心或吃几餐丰富的;高收入者可多捐助有需要人士。政府若能每年派钱,市民欣慰之余,也会觉得政府顾及市民需要,并非空谈。
(3)梁振英当特首时,常说“民生无小事”,因为对升斗小民来说,最贴身的小事就是大事;相反,政府什么雄图大略,市民常不当一回事。最近申诉专员批评食环署灭鼠不力,相信不少市民都有同感,特别住在人口稠密地区的居民,不但鼠患严重,整个地区的环境卫生都十分糟糕,后巷满布杂物、街道垃圾堆积如山、污水臭气熏天(还好现在有口罩相隔)、僭建招牌灯饰杂乱无章。
有意见认为,这是世界大城市的通病;不过香港自上世纪70年代初即推行“清洁运动”运动(Keep Hong Kong Clean Campaign),为什么半个世纪过去,香港不少地区卫生环境犹如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城市?在大湾区城市的排名中,香港的洁净情况并不乐观!
李家超要做实事,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应是他首要任务之一。市民的居住面积已十分狭窄,走到街上还要忍耐恶劣卫生环境,怎教市民感到舒畅?政府若然有决心,改善卫生环境并非不可为,而且可以在一两年间见到成效!这样,市民会觉得李家超领导的政府,真的为市民做实事。
营造平和气氛 开创共融新气象
第三,回归以来,中央常强调必须保持香港长期繁荣和稳定,所以当2019年“修例风波”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动荡时,中央即果断通过《港区国安法》,以及确立“爱国者治港”原则、完善选举制度,保证“一国两制”行稳致远。李家超竞选政纲中提出“奠定稳固基石”,但稳定的社会,除了倚重国安法的实施,及“爱国者治港”得到充分落实之外,市民盼望李家超能多走一步,在社会营造平和气氛,开创市民共融的新气象。
无可否认,香港近年出现了严重矛盾和对立,甚至到了一个地步,争拗双方不再寻找共识,只顾重申自己立场和信念,坚信自己所持的才是公义和真理。
在这情况下,李家超怎样可以营造平和气氛?首先,平和气氛并不单单属于政制发展方面的讨论,而是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和层面上,政府都尽力营造一种凡事都有商有量、接纳共融的氛围,避免社会出现过往那种互不相让、一拍两散的局面。
不过,对立双方能够有商有量、接纳共融,并不是政府放低双手便可得到,而是政府透过不同途径,努力拉近双方距离的结果。例如最近关于最低工资的检讨,劳资双方都有意见,政府绝对不能指摘任何一方占据道德高地便可解决问题;其实,政府必须做的,是首先有自己的立场和意见,这样才能促使双方协商、达成共识。又如社福界最关心的整笔拨款制度,社署的态度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提出制度不足之处,这样才能结合资助机构和社工的意见,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改善办法。
市民不会期望李家超出任特首后,社会争拗随即一一解除,但只要政府关心市民福祉,把社会建基在平和的基础上,鼓励市民凡事有商有量,纵使结果不完美,市民若然相信政府所做的是为了公众利益,基石自能稳固和坚实。
作者是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荣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