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中国企业如何融入西方世界?(4)

时间:2019-05-09 08: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全球化:以“共识驱动力”构建中西方合作基石

此外,中国企业全球化拓展的过程中,还容易犯两个逻辑上的错误。第一个错误:往往会把公共关系简单理解为政府关系,把对于公共事务的范围缩窄到与政府沟通上。这背后显现的其实是对于西方社会理解产生了偏差,体现在:一是,将“政治”过分具像化,将其在现实中的落脚点局限在“显性”政策决策者以及决策流程上,因而容易把政府、议会和监管机构等机构当成是政策的主要决策者,把每一次投票和表决当成是一次次会考。二是,我们需要理解的并不是欧美政治,而是欧美的政治生态。二者虽表面上看起来相似相联,但其本质却是千差万别。政治本身定义可大可小,但在现实社会中的落脚点往往是局限在我们可见可闻可知的;三是,从欧洲政治的程序上看,全民公投或者直选等是体现民主的流程,甚至觉得各党派之间的唇枪舌战是言论自由的表现。这些观点都是片面化和定式化理解的结果,如果一味的吸取这种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忽略整个体系的动态过程,进而缩小了我们的认知范围和动作空间。

第二个错误:还是关于狭隘追捧业绩“成功”。在中国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海外拓展的过程中也特别愿意向全世界宣扬自身成功的故事,背后是一个很本土的逻辑——成功代表值得被尊重,成功代表权威,代表能力。更有甚者把自己的成就讲得神乎其神,蒙上了“神性”的光环,这便和如今后工业化主义为主导的欧美社会的思维逻辑产生了落差。中国式的成功,在欧美人听来,会这般想:如果这成功的故事是真的,确实是值得祝贺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成功的由来是不是公正?是不是合法?是不是合理?你的成功是不是建立在其他欧美企业的不断衰落前提下的呢?”

由此,周掌柜咨询团队倡导在“共识驱动力(consensus-driven)”战略模型基础上构建中西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开展对话,逐渐消除分歧,根据合作需要锁定发展落地的框架和边界。如下图:

全面化解目前的内外部挑战,进而推动“共识驱动力”合作动态:

首先需要在跨国家、跨区域、跨文化层面搭建一个广义的公共空间,并且长期维护这个空间的存在,确保空间内价值主张公开表达,完成跨越式的沟通,从而形成对于共识作为合作驱动力这一意识形态的认可;其次,在社会层面促使各利益攸关者之间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从而逐渐产生以共识为驱动的合作框架、意向以及内容的产生;最后,在机构、企业、社群、个人层面,以共识为驱动的交互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合作,实现各自的价值主张。如此一来,可以构建跨层级、多维度、多时空的立体平行架构,企业既是共识的构建者,也是公共空间的维护者,更是合作的主体实施者。在整个动态的体系中,企业完成了利益创造、价值输出和系统维护,完成了全球化过程中所需要饱满且立体的形象的树立。

此外,在以共识为驱动的合作动态中,企业也会不断增强对于自我的认知,自然也会跨界(cross-border)对标更多其他的企业或者机构。换言之,这是一个在不断纠正对于自我认知偏差的过程。要想合理化认知自我,需要的不只是自我反思,而是互动式反思。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习惯的一味宣扬成功的场景。要知道,中国式的“报喜不报忧”不但不能证明你的能力,只能招引来更多的质疑和猜忌,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众矢之的。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去掉在“神”性的光环,回归人性的光辉,如何缩短机构、群体和个体与企业的距离并发生交互,从而产生同理心和共鸣,这便是每一个中国企业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一言以蔽之,要想更深层次理解中国、欧洲以及美国的差异,最需要的便是跳出自己的思维舒适圈,从目标国家大的背景和环境中所形成的大逻辑去把握,才能做出更客观的判断。直白的说就是:西方视角。

最后,我们再给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特别是欧美社会四个更简单具体的建议:一是,国与国之间或许可以有贸易战和科技战,企业和国家之间不应该延续战争逻辑,本质还是融入;二是,中国公司切忌过分宣扬自我文化中心论,如果不去融入当地社会而一味强调赚钱和成功,很容易和西方人倡导的平衡价值观产生本质上的冲突;三是,更细致的工作包括深刻理解和判断社会、政府和国家性格,不能简单的把这三者之间画对等符号,针对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策略;四是,中国企业家不要只依赖中国员工,在全球本地化中应该更多的和当地员工进行交流和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引入多元思维。从中国全球化公司的最高使命来看,我们不能在西方衰落的前提下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应该本着融入西方、贡献本地的服务思维,长期努力获得认可。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既需要深刻认识到在西方政治生态中话语权的重要性,又需要能真正的全球化视角想问题和落地经营。没有了话语权,便是把自己的命运交付到了他人的手中;没有话语权,便是失去了一切为自己辩解的可能。但一味的自我中心思考,其实得不到话语权,得到的是别人的不理解和抵制。对于中国企业全球化来说,这是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和国外政府及机构博弈以及融入社会都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方能让企业做世界公民,融入世界。

(作者系前欧盟中欧政策顾问,欣孚咨询创始人,读者微信号:xinsong-cn-eu。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责任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赞一下
(9)
90%
赞一下
(1)
1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