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欣:中国企业如何融入西方世界?(3)

时间:2019-05-09 08:08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商业:深入理解西方思维特质

欧洲商业文化和美国其实差异也很大。我们先看欧洲的文化特征。从表面上来看,可以理解成一种保守甚至是守旧的态度,但深层次来看,其实反应的是一种集体自我反思情结(complex)。这种情结的产生原因有三:

第一点是基于对于二战的反思和自我救赎。这点格外体现在西欧德国,时至今日德国始终持续不断的对纳粹德国的产生以及其后果进行着一遍又一遍全民性的深度反思。这不但体现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制度中,针对全社会的历史建筑物和博物馆中,更体现在针对全体公民的国家法律规范中,纳粹历史和这种宣传不仅是对内的,更是对外的。像是给所有人打一个疫苗,希望对纳粹所代表的民粹主义和国家主义产生强大的抗体。由此,德国人不爱唱国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国庆节”,并且是全欧洲“爱国感”最低的国家,只有不到四成的人为自己是德国人而自豪。也正是因为这种“去国家化”和“去民族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德国不断推进“地区化”和“欧洲化”的进程。欧共体以及后来欧盟的产生完成了德国在二十世纪的自我救赎。再举一个例子,我在欧洲多国工作期间发现:除了政府机构之外很少有可见的国家标志,即使有也是将欧盟标示放在最前面,而每个州和地区都用地方特有的象征符号。换言之,强化欧洲意识和地方意识是和弱化国家意识并行的进程。再拿这场旷日持久的深刻反思结果来看,硬币的正面,德国人确实成为了坚定不移的和平主义者和人道主义精神发扬人,并且愿意承担起更多的地区乃至世界责任。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一直反对通过战争方式解决地区争端;硬币的反面,2015年默克尔宣布德国将打开大门,大批量接收叙利亚难民,并且德国政府直至今天仍然愿意为此承担巨额的开支,这在很多人看来也不是好事情。

第二点是基于欧洲人对于冷战历史的鲜活记忆。冷战期间欧洲被割裂分成了东西两个不同的阵营,出于彼时的政治目的,自然少不了一些针对性的敌对舆论宣传,以加强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和一些非常手段的合理性:从东西德的国家内部分裂到葡萄牙的康乃馨革命再到西班牙的弗朗哥威权统治,无一不是如此。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阵营取得了冷战的胜利,弗朗西斯•福山甚至预言这将是“历史的终结”。但也正因西方阵营的胜利,让他们主导了对于冷战的历史认知,加强了对于过往苏联阵营统治方式的批判,使得对于冷战的集体记忆聚焦在例如苏联式的国家安全机构(例如东德的史塔西)对于全民的“监控”、“思想束缚”等方面。这种“监控便是迫害”的思想渗透带来的后果是双面的:比如,西方不断加强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带来了面对强势群体和组织以及技术的被害者心态。为了不想让银行机构掌握自己的消费信息,所以更喜欢用现金支付;再比如,为了防止自己信息被偷窥,在社交网络上通常用假名和非本人图像。这就直接导致了在对待科技技术问题上,相比亚洲拥抱科技未来的积极态度,欧洲做出的是质疑以及极力维护安全的姿态略显保守。

过度的重复和深入挖掘让德国社会对于与之相关联的历史和政治问题高度敏感,甚至是高度紧张。这种高压式的政治正确性其实是无形中的一个茧房。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很容易便把“维系现状”作为终极目标,而先入为主的把很多新生事物和改变与之前的惨痛历史做类比,从而拒绝改变。由于反思内容在不断增加,由最开始的对于纳粹形成以及其造成的恶果的教训吸取,到后来对于东西德分裂以及东德政府安全机构史塔西(Stasi)进行的全民监控的反思,对信息安全的关注有一个很大的历史背景。

第三点源自后西方代议制民主中政治表达的重要性。中国在过去四十年经历的爆炸式发展,和18世纪末的美国以及二战之后欧洲有高度相似性,但也有强烈的差异性:相似点便是都在百废待兴的基础上靠着一大批人日日夜夜勤奋劳动创造出了一个个经济和社会奇迹;相异之处便是欧美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是用票选这一方式树立和维护其合法性的,这样就要求政府和政党必须最大程度上满足社会中坚力量的需求,也就是选民的需求。每个政党所创立的政治纲领以及政治基础都是建立在维护某一部分社会力量利益之上的。通过选举这一制度,使他们所倡导的政策获得了强有力的合法性,并且可以在执政期间执行。在这样一个相对短周期的政治循环中,表达和参与显得愈加的重要。在这样一个认可“缄默即是默认”的环境中,企业如果选择沉默不进行合理的政治表述,会被认为对于自己合法政治权利的放弃以及对于整个制度的否定。

欧美的企业是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斗争才获得了如今的话语权和社会认可,才让更多的人意识并且认识到企业对于社会的多重贡献。也正因此,如今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才会把企业的立场作为重要的参照,政治决策者们和其他利益攸关方都十分需要并且提倡企业尽早、尽可能多的提供他们的意见。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想像,如果中国企业故作“低调”,选择不表达,最终可能不但不会避嫌,反而只会招致更多的猜忌、不满甚至是敌意。而应该高调的“慈善”、“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又往往被公司总部的官老爷们认为是脱离业务的“即兴表演”。

这些都让中国企业在外媒和国外公众的眼中是冰冷和唯利的,进而很容易掩盖其对所在国经济的贡献和推动。

赞一下
(9)
90%
赞一下
(1)
1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