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主要特征是安全、必需、有效、价廉。
廉价药每年消失十几种
近十几年来,便宜但有效并且难以被替代的廉价药正在逐渐从市场上消失。一药难求的情况下,黄牛做起了倒卖生意。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
其实,廉价药出现“药荒”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早在5年前,我国就出现过“救心药”鱼精蛋白缺货现象。而在今年的4月,成都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入住医院等待手术的过程中。医生却告诉她,因为缺少名为鱼精蛋白的药,手术没法进行。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等药救心”的患者是何等焦灼。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院长雷后兴提出建议,国家应建立廉价“特效药”的可持续供给保障机制。
雷后兴根据其调研了解指出,在基层医院,廉价“特效药”短缺或消失的现象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基层医院药物比重以使用基本药物为主,村卫生室必须100%使用目录中的国家基本药物,中心卫生院使用的药品中90%以上必须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的药物,这些基本药物是不允许有药品加成的。这造成两难局面:一方面,一旦药品被列入基药目录,意味着利润被压缩,药企唯恐避之不及;另一方面,基层卫生机构却只能从固定的平台、指定的药企购买药品,否则政府不让报销,这导致基层卫生机构失去了议价能力,增加了供销商的主动权。再者,有些药品本身在基层医院的需求量就不大,因为不盈利所以有些基层医院索性不进货,如此一来,便导致廉价药快速消失。
编辑: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