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传统媒体行业近年逐渐步入寒冬,当地7-Eleven便利店近月更传出会陆续取消店内的杂志架。香港报贩协会副主席林长富形容,香港纸媒已完成历史任务。
随着阅读风气转变,购买杂志的读者不断减少,香港多份杂志过去几年相继停刊,涵盖旅游、文学及电脑等范畴,包括《经济日报》集团旗下的《U Magazine》、创刊逾30年的《PCM 电脑广场》等。DFI集团旗下的7-Eleven便利店,近月也传出会陆续取消店内的杂志架,不再售卖杂志。
《香港01》周五(11月22日)报道,这网媒记者11月初到中环及旺角的四家7-Eleven便利店,发现部份店铺已不设杂志架。店员透露收到公司指示,需要移除杂志架,改售其他产品。
《联合早报》记者周五在将军澳地区的多家7-Eleven便利店也发现,少数几家便利店没有杂志架。也有便利店把报纸架和杂志架合併为一,只售卖少量杂志。
DFI集团回应时指出,7-Eleven一直以顾客为先,定期审视每家店铺实际情况,按顾客的实际需求,调整货品供应,包括报章或杂志。
香港报贩协会副主席林长富接受《香港01》访问时,形容以往香港杂志的盛况“百花齐放”,当时以娱乐杂志为主,单是娱乐杂志已“多得数不清”;也有很多例如车、本地创作和专题等其他种类的杂志。每期杂志的印刷数以万计,有些更有逾10万本,一度是流行文化的指标。
林长富指出,目前香港本土杂志每期的印刷数只有一两千本,没有哪一个种类的销售情况特别理想。随着智能手机兴起,杂志提供新资讯的功能已被取代。即使阅读文化仍然存在,人们也会去书局买书,而不是买杂志。他形容纸媒已“完成历史任务”。
著名武侠小说杂志《武侠世界》前任社长沈西城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表示,1960年代至90年代是香港杂志的兴盛期,报摊摆放各种不同的杂志,稍有文采的作家能够同时撰写数个专栏,收入可观。但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许多杂志因销量不理想已结业。
以创刊60年的《武侠世界》为例,高峰时期的销售有三四万本,1997年后不断下滑,跌至每期只能卖出四五千本,经营困难,2019年停刊。
但沈西城认为,香港本土杂志仍有发展空间,“50岁以上的读者仍然倾向看纸质杂志,我在社交平台发表文章,经常有读者留言支持。香港目前的问题是写手的中文水平差,难以吸引读者;若杂志在这方面提高水平,仍会有一定的粉丝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立峰也认为,虽然饮食或旅游等范畴的实体杂志或不能生存,但不代表所有杂志都步向死亡。例如,放在飞机椅背上的杂志,印刷量不多,专门为旅客而设,至今还有一定需求。
他认为,杂志可通过重新定位,转型至其他商业模式。例如,透过独立的发行网提供特定的客户群,相信短期内不会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