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冠病疫情三年间,幼儿肥胖率从约15%增加至近20%,增幅逾三成,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缺乏运动量、作息混乱和过分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据《明报》星期天(8月27日)报道,港大临床医学学院儿童及青少年科学系临床副教授叶柏强介绍,香港卫生署数字显示,在2019年至2020年间,4岁小童超重比率由2.8%升至5%;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超重的比率则由13.9%升至20.9%;中一学生超重比率也从21.4%升至24.1%。
叶柏强指出,肥胖率急升与儿童饮食习惯大有关系。研究发现,疫情期间逾75%的儿童每日摄取过量的钠,另有64.4%的儿童摄取的钙低于建议摄取量,12%的儿童摄取维他命D不足。叶柏强解释,儿童若吸收过多盐分,短时间可致过度活跃症,长远则可能出现血压高,对心脏、肾造成负荷。此外,有不少基层家庭在疫情期间难以获得新鲜蔬果,因此以罐头食品代替,令儿童吸收营养的机会减少。
研究还显示,疫情下儿童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只有20%儿童的假日运动量达到世卫标准,平日的运动量更是仅有5%儿童达标。
叶柏强还指出,疫情导致小学生的就寝时间越来越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也由疫情前的2小时大幅升至7小时,担心此趋势会影响儿童心智,造成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