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经济复苏乏力 港金融中心经历寒冬

时间:2023-08-22 07:21内容来源:联合早报 版阅读: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大陆经济复苏乏力  港金融中心经历寒冬

本是全球最活跃交易市场之一的香港股市,近半年来因为新股集资额低、交易量低迷,正在经历寒冬。

有十余年金融从业经验的香港证券交易持牌人邵志尧告诉《联合早报》,过去半年,他和同行的生意寥寥。

在香港,一家企业要在港交所上市,需持有香港证监会牌照的从业人员参与保荐和承销。持有上市保荐牌照的人,一直是稀缺人才。当他们都开始抱怨没生意时,香港上市项目之少,可见一斑。

据德勤6月底发布的中国大陆及香港首次公开售股(IPO)市场报告,今年上半年31支新股登上港交所,集资178亿港元(约30亿6985万新元),同比下滑近10%,全球排名第六。

香港证券交易所IPO募资额这两年下降明显,普华永道预计,今年全年香港IPO募资额将在1500亿港元至1700亿港元。(早报图表)

反之,香港在过去13年中,有七年登上全球IPO集资额全球第一的位置,其他年份即使波动,也很少跌出前五。德勒报告指出,香港IPO集资额目前处在过去10年以来的低位,仅略高于去年。

新股交易也差强人意,上半年在香港上市的31支新股中,有15支股上市首日即破发;而已上市的企业,也处于低估值、低交易量的状态,显示市场低迷下,投资者进场意愿大幅降低。

赴港交所上市的企业数量显著减少,普华永道预计,2023年全年港交所上市企业约有100家。(早报图表)

在此情形下,有声音质疑港股的融资能力消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再名副其实。

香港证券投资公司华业金控的负责人员邵志尧直言,金融中心应是东西方的钱都在这里流入流出,但现在的香港却看不到这样的流动。“过去的香港是有涨有跌,有买有沽,但现在是没波澜,没活力。”

港股难以摆脱大陆经济起伏影响

香港金融市场眼下的低迷,与中国大陆经济举步维艰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企业总市值占港股总市值的77%。在上半年登陆港交所的新股中,大陆企业占比由去年同期的88%上升至90%。这样的构成让港股难以摆脱中国大陆经济起伏的影响。

Aletheia Capital中国策略分析师陈昌华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回看过去一年的恒生指数会发现,因为疫情限制措施解除,市场在去年底今年初燃起对经济复苏的希望,恒指短暂冲上22000点,但很快因为中国大陆经济复苏势头变弱而一路下滑,在19000点上下徘徊。

陈昌华说,今年以来,中国大陆经济复苏缓慢,房地产、消费和出口三个重要指标疲软,政府刺激政策收效不佳,直接影响港交所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期。

在低经济预期下,港股长期被诟病的低交易量问题也在凸显。今年二季度,香港主板市场成交金额合计6.06万亿港元,同比减少1.58万亿港元,降幅20.68%。

港股交易低迷和融资额下降,又反过来影响中国大陆企业赴港上市的意愿,让港交所的处境雪上加霜。

德勤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5月,在香港联交所申请上市获批,但没有上市的公司数量同比上升超过四成。这意味着一些公司即便获得申请批准,也选择不上市。

退市企业也在增加。据《证券时报》报道,港股去年全年有15家企业退市,今年半年就有12家刊发退市公告。其中一家大陆企业表示,退市是因为港股估值难以体现公司基本面,有损声誉的同时,还要付出高额成本维持上市地位,得不偿失。 

外资与国际投行渐行渐远 港股国际化色彩变淡

另一方面,外资大量撤离香港,也使得恒指低位徘徊、港股交易量下滑,并导致港股的国际化色彩变淡。

中信证券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以来,外资累计流出港股已高达1.05万亿港元。最近一次的大规模流出发生在今年2月后,超1400亿港元的外资流出港股。该报告指出,外资流出已至历史高点。

分析人士指出,香港一年不足3万亿港元的GDP规模,不足以支撑一个接近40万亿港元市值规模的股市。大陆资金如今流入港股的速度,又不足以填补欧美资金流出的空缺,造成了港股弱势难以改善,融资能力每况愈下。

至于外资大量流出的主要原因,受访专家认为,地缘政治影响下,对中国资产风险的考虑是主要因素。

香港股市向来都是海外机构投资中国资产的重要入口,但如今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少。陈昌华说:“中国经济是否衰退,以及中美是不是全面脱钩,是外资的两个关注点。但两个方面都没有好消息。”

这些年来,国际投行在香港新股发行中的身影也愈来愈少,其位置被中资券商取代。中国《证券时报》报道,去年,中国大陆券商中金国际担任保荐人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达到34家,超过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总和。

邵志尧说:“以前上市的企业,都是美国人牵头做,现在都换成中资机构了。”

这一方面和中国证监会要求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必须备案的规定有关,中国券商在处理这些事务时比国际券商有优势。

另一方面,陈昌华认为,过去中国大陆有一批由市场推动的,外资在成长期就参与投资的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受到国际投行欢迎。现在这类公司变少了,反而是更多国家推动的重工业、科技和半导体公司在做大、上市。这类公司往往有大量政府订单,也和国家安全有关,国际投行自然避而远之。

陈昌华说:“西方资本撤离,内地新股又不愿上市的话,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港交所积极拓展东南亚市场

受访的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港股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出现问题,但他们研判,颓势不会长期持续。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刘劲对《联合早报》分析,金融中心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独存在;港股的困难,折射的是中国大陆实体经济增长遇到的挑战。但香港金融中心基础还在,如果大陆经济恢复良性增长,港股就会恢复活跃。

香港柯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黄丽文认为,下半年港股会活跃起来。她预计多家明星公司,包括阿里系的蚂蚁集团,会在港上市。这会吸引更多其他IPO启动,让市场交易活跃起来;已离场的资金,也会被好公司吸引回来。

长期来看,刘劲说,即便中西方产业脱钩,香港依然是连通中国大陆和“一带一路”、东南亚国家的桥梁,这也是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新空间。

港交所行政总裁欧冠升在8月16日证实,港交所正积极拓展中东、东南亚市场。

不过,香港在东南亚市场也面对竞争。刘劲指出,在亚洲市场,新加坡与香港有相似的制度设计,对东南亚的覆盖更好,且能同时与中国大陆、西方保持良好关系,会成为香港的劲敌。

作为从业人员的邵志尧则坦言,从前香港是一直吃“西方饭”,对东南亚市场推广很少。如今面对欧美资金撤退,东南亚高速增长,香港定位也是时候改变了,“要从中国和西方的金融中心,转变为中国和一带一路、东南亚市场的桥梁”。

赞一下
(0)
0%
赞一下
(0)
0%
相关栏目推荐
推荐内容